設計大師 – 丹麥酋長椅之父 Finn Juhl


Finn Juhl (1912-1989),出生丹麥,從小大量閱讀歷史書籍,經常在博物館裡流連忘返,立志成為藝術史學家。無奈父親的反對,讓他重新調整志向,從而轉往建築方向發展。在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建築系就學期間,師從建築大師Kay Fisker,逐漸展露天份。畢業後,進入知名建築師 Vilhelm Lauritzen 的事務所任職,由他所負責的丹麥國家廣播電台大樓的室內設計,成為他任職十年間的代表作,並因此拿下被喻為丹麥建築最高榮譽的漢森獎章(C.F. Hansen prize)的新銳建築師獎項。 



離開建築師事務所後,他開起自己的室內與家具設計公司。自1937年起,他和家具工匠Niels Vodder展開接下來二十多年實驗性的合作,在每年的家具工會展(Cabinetmakers’ Guild Exhibition)上都能看見Juhl的作品。當時的家具工會展,對新銳設計師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發聲平台,這些年輕的設計師們,拋開那些沈重且過度裝飾的傳統設計,以現代風格的家具搭配當時建築的實用主義潮流,他們用年輕的語彙重新詮釋丹麥設計,為現在丹麥設計廣為人知的簡約、內斂風格奠下基礎。 



而Juhl的家具處女作〈鵜鶘〉(Pelican Chair)就在此時問世,但隨即而來的卻是大量的訕笑與批評,甚至出現了「最糟的美學體現」如此惡評。然而,他的腳步只是走得太快了些,經過時間考驗,他作品逐漸發酵,從40年代起,開始對許許多多的國外家庭產生影響。不同於當時丹麥設計習用的橡木,Juhl選用柚木和其他深色木材做為家具設計的媒材;而面對當時引領潮流的實用主義,Juhl也並未向其靠攏,反而另闢蹊徑,強調工藝精神,小量生產。 



Juhl的家具設計中的一大標幟,是將椅子從乘坐面分離出來,以軟墊與硬木呈現對比,超現實的「漂浮」是他廣為人知的特色。且深受他所喜愛的雕塑家Jean Arp影響,在他的作品中,富含藝術表情,充滿雕塑感的有機元素。材質的選用以及造型的設計,在當時的丹麥設計而言,都是一場場的革命,也由於數量的稀少,他的家具向來是國際藏家之間爭相收藏的夢幻逸品。

若要為Juhl下一個定義,「藝術」必定是貫穿他人生的座右銘。一直希望椅子不應該只具有功能性,更該兼具藝術品的價值。著名的〈鵜鶘椅〉,從扶手到椅背以流線連結,讓人過目難忘,在倚坐時,也彷彿有被擁抱般的安全感;擁有世界上最美扶手椅美譽的〈45 Chair〉,皮革與木質的結合,同時展現抽象與存在,對於線條運用的掌握,成功打造了視覺的穿透,形成輕盈感。從他的作品裡,除了看見藝術,也能充份感到人性。



「美麗的事物未必能迎來快樂,但不入流的東西卻足以摧毀大半心情。」 Juhl這麼說。在建築、室內設計和工業設計領域都能輕易見到他的作品,你可以說他是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或者家具設計師,更可以稱他為丹麥設計之父、丹麥工藝領航者,或者家具雕刻家。他是丹麥設計的指標性人物,他是將丹麥設計帶往國際舞台推手。如今看著Juhl的作品,或許我們都該感謝Juhl父親當年的提點,才有機會讓這位設計巨擘一展長才,為設計史寫下最動人的一頁。 







Finn Juhl's Website



延伸閱讀
德國鬼才設計師 Konstantin Grcic 最新力作-「SAM SON CHAIR」
像骨牌效應、花兒綻放般的波動變形-Boomerang bench
材料對設計永遠是個挑戰!看坂茂的紙建築跨界附身椅子上了?

----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daman@funmakr.com
------本文經授權引用自友站 DECOmypl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