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xTaipei】用光線打造舒適生活空間感,你需要的是…黑暗
「光其實是一個比例,一個光時的比例。一個黑暗的範圍,一支蠟燭便是太陽。」——聶光炎
燈火通明的夜晚,黑夜如晝
苗栗縣政府因財政吃緊,一年花費約六十萬元燈亮10座景觀橋的政策,引起社群網站上的一陣討論,有人說留著好,那是苗栗的地標、是指引縣民回家的燈火。有人說不留好,預算吃緊不應該這樣花費公帑。
立場雙方各持己見,卻始終沒一個定論,但單就點燈與造景的關係,不禁令人想起了更早之前,一則以燈光設計師立場,來分析淡水河是否需要光雕做出的評論。
看著這些為了點燈而起的論辯,不禁令人好奇,人工照明是否真過了頭?是否真如科普著作《夜的盡頭》裡,波嘉德(Paul Bogard)教授所說的一般:「人工照明有其美感,但踰越的城市照明將傷害自然夜空,當天空變得愈來愈亮,表示天空被汙染了。」
每一個明亮如晝的夜晚,真的是愛迪生當年所期望的未來嗎?梵谷所說的那個生動、多彩多姿的夜晚是否不復存在?
對荷蘭的燈光設計師Rogier van der Heide來說,可不是這麼回事,站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劇場裡,他說:「所有的光明都是需要黑暗的。」
燈光設計師 看橋梁光雕
苗栗10座景觀橋 要亮,還是要省電費?
我們需要黑暗正如我們需要光
從羅馬萬神殿到符合標準照明的辦公室,Heide簡單明快的說出一件事:「光亮的美好感受來自於相對應的黑暗,只有在黑暗的氛圍中,你才有機會認識光線的美麗。」
充足的光線或許會合乎照明的規定與要求,但充足的光線不會讓我們明白結構與光線的美,而且標準照明並非人類在使用建築物時的必要條件,像是提供綠能咨詢的白組織(White Group)那間知名辦公室。
藉由一面完全透明的巨大玻璃提供光源,整間辦公室裡並沒有任何的照明設備,你可以自己找一個地方工作,不管是光線直射的的位置還是光源外的暗角。而事實上,眼睛比你想像的更能在不同的光線亮度裡工作,不完全符合標準照明的室內空間,或許可以是種選擇,且有可能因著太陽光線的變化,為我們提供更生活裡的小樂趣。
於是,透過理查克利Richard Kelly ( 1910–1977 ),Heide提出了三種思考光的方式。
(影片可選擇中文字幕)
焦點光、環境光與裝飾光
焦點光(Focal Glow)是用以指示方位,確立要觀看的對象。
環境光(Ambient Luminescence)則是朦朧而模糊的,它給予整體環境一個比較低的亮度,景與景溶在一起,可以彼此隱匿、可以獲得安全。
最後是裝飾光(Play of Brilliant),小巧的點綴,像是蛋糕上的糖霜,為數不多,卻可以在視覺上製造出繽紛的效果。
開燈之前,你可以再想一想
這些燈光設計的原理看起來好像只有在劇場、展示空間才用得上,但其實他可以運用到生活裡光線對的思考,不管是像白組織(White Group)那樣追著光跑。或是像燈光設計師江佶洋,依著不同空間對在不同時間對光線的需要,安排居家格局。更或者,學習Rogier van der Heide對LED燈具的運用,依期特性減少光線散逸,減低亮度且造成多餘的照明,諸如此類。
光線不只可以為我們帶來視野,也可以為我們帶來美的感受,別再一昧地把開關打開,把空間點到全亮,多餘的光只會形成浪費,尤其是當這些光源不受控制的四散,把黑夜照得燈火通明,失去了黑暗,我們便再也看不清楚星星月亮,或是少了對夜空的神秘想像。
「光線創造氛圍、光線創造空間的感受,且光線是構造的表線。」——勒 柯比意( Le Corbusier)
--
TEDxTaipei相信,好的想法能改變世界,好的創意源自對自我生活態度的認同,與對生活美學與知識的深耕。引導大家關注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TEDxTaipei產出的每一個18分鐘影片,都代表了一個創新的知識和動人的故事。
我們的願景是,希望透過大家的共同參與,發掘出更多屬於台灣的故事,以此建構一個影音和知識的平台,記錄華人智慧的軌跡。【TEDxTaipei臉書】
延伸閱讀
TEDxTaipei 讓創新思考流浪到台灣
徹底改變你對摺紙的概念,Robert Lang 的數學摺紙法
躍然紙上:鄒駿昇盡情揮灑的藝術夢
----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daman@funmakr.com
------本文經授權引用自友站 TEDxTaip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