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吞食部】喜歡台灣式的小酷炫+小白爛,請體驗看看─《青田街一號》
自從對岸又實踐了一次大躍進(這次是影視產業)之後,台灣業內人士也開始每天轉貼中國網媒的各種電影相關翻譯、分析及技術性文章,那些文章的編輯總會加上這樣的眉批:「比起好萊塢模式,中國電影產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然而這話看在連「足量內需市場」都搆不上邊的台灣人眼裡,真正要思索的問題其實是「需不需要勉強一個以農林漁牧維生、偶爾做點手工藝來熱鬧熱鬧的小村落去發展太空科技?」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難道我們只能滿足於逢年過節辦場鄉民聯歡晚會,或是每到暑假就讓苦悶上班族再緬懷一遍青春校園嗎?就算精密工程做不了,還是能試著打造一些輕工業吧,台灣電影工業空白了30幾年,人家的近代類型片養成階段我們完全錯過了還有剩,而現在又得在毫無基礎的情況下,硬著頭皮跟著進入類型混種的時代,如今任何具有挑戰和開創意圖之人,都可謂是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借用吳姓綜藝大哥文采),都值得基本的肯定,《青田街一號》其實就是在做這樣的嘗試,雖然8千萬拍攝成本偏高,但也許就像《賽德克‧巴萊》,很多第一次的經驗是要砸錢來取得的。
《青田街一號》從公開放映(台北電影節、媒體試片、觀眾特映)以來,共有前後兩個版本,直接了當地說,現在這個上映版本經過些許剪接和配樂的調整之後,最重要是結尾的安排比舊版來得好,比起舊版的過度隱諱,新版至少交代得更清楚還唬弄了觀眾一下;整體最出色的是場景設計(尤其洗衣廠氛圍到位)和人物造型(萬茜和隋棠都很有記憶點並且襯出角色氣場),施名帥和張少懷兩片綠葉的設定挺有巧思,演員本身的搞笑表演也稱職,最大的遺憾是主角張孝全存在感太弱,大概承襲了台灣片普遍喜歡讓主角當旁觀者,立場中庸,也不敢有過激的性格,導致缺乏人格魅力,這點也許適用於文藝電影,但在類類型片(兩個類,沒有筆誤)裡就不是那麼恰當;如果在劇情前半段那些炒熱氣氛的辦案過程中,主角可以得到更多反思和體悟,而不只是在最後高潮戲用一句「不是所有人都該死」帶過的話,故事不僅會更立體有餘韻,也能減低一些前後主題的斷裂感,否則現在看起來就像前半段專心在為鬼報仇,後半段卻突然殺出另一碼事的大魔王。
《青田街一號》是今年台灣電影新路子的試金石,個人衷心希望它能賣出好成績,好給市場和投資方打劑強心針,如果你喜歡有點酷炫又有點白爛的風格,建議體驗看看。最後是私自的好奇,近年在台灣影劇圈深居簡出的王柏傑,是不是反倒轉型成了電影彩蛋專戶?
------作者簡介------
孫志熙
現從事電影與文字工作
吞食電影並永遠感到飢餓
延伸閱讀
沙畫作品
沙畫作品
沙畫作品
----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daman@funma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