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集資新浪潮,國片正在崛起


談到臺灣電影集資計劃,最為人所知的臺灣電影集資非《看見台灣》露天首映會莫屬。在2013年群眾集資還不盛行之際,《看見台灣》便以248萬,1235人贊助的超高紀錄達標,而在這兩年來沒有團隊能打破其紀錄。

而2015年除了是國際強片雲集的一年,也正是臺灣電影藉著群眾集資邁向新里程碑的重要時刻。

《看見台灣》的成功,代表了臺灣對於土地認同的意識崛起,同時也為紀錄片集資掀起了新浪潮。從今年初的《行者》發行募資計劃到現正熱烈集資中的《老鷹想飛》、《灣生回家》,不論是電影製作團隊或發行團隊,皆跳脫過去以戲院為主體、以票房為導向的傳統行銷模式。透過網路議題行銷、特定社群群經營與口碑發酵的方式,讓群眾集資成為最熱血的起跑點,募集更不單單只是資金,更是傳播理念的力量。


為什麼紀錄片需要集資?

過去紀錄片的製作發行礙於資金募集不易,而在後期發行宣傳之際,沒有足夠行銷資源可運用;更常因被戲院設定在小眾市場、沒有票房保證的情況下,面對國際大片的來勢洶洶,無法與戲院爭取上映廳數與場次,更別提全台各個戲院的上映機會。藉由群眾集資的成功紀錄,電影團隊有了更強而有力的斡旋本事,紀綠片的群眾集資計劃通常透過電影交換券的提前販售,結合獨家的周邊商品。且因紀錄片主題通常聚焦於特定議題,例如:

.行者 —— 十年磨一劍,林麗珍老師與無垢舞蹈劇場的歷練紀錄。
.老鷹想飛 —— 二十年來守護老鷹的生態記錄。
.灣生回家 —— 一段落葉歸根,台日關係的美好情誼。

這些議題本身就累積了大量的關注者,再透過不斷團隊長期深耕的社群經營,讓粉絲能透過參與集資計劃,成為第一批的支持者,更及早在上映初期就兌換交換券,讓口碑效應及早蔓延。除了達到戲院期待的票房,也能穩定長期上映,甚至增加更多戲院願意放映的機會,讓全台民眾的都有機會觀賞。



只有紀錄片適合群眾集資?

除了紀錄片集資外,最近劇情片的集資計劃崛起也蓄勢待發,雖然不如紀錄片擁有高度的議題性與社群黏著度,商業劇情片仍藉由特殊的活動或創意商品殺出了另一片天地,打破傳統臺灣人對於電影集資的既定印象。



像是藉著台北電影節映後蔓延的口碑效應,大膽地推出戶外星空首映演唱會的《太陽的孩子》,不但緊扣電影中「回歸土地」的核心議題,募集人心的理念更引起關注原住民與土地議題的社群的分享與支持。




另外還有搭上鬼月節慶的《紅衣小女孩》,則是利用電影上映之前,以獨創的創意商品,如熱感應卡、手指餅乾等,再搭配系列體驗活動,密室脫逃、夜遊等,希望打造出不同於過去電影的傳統行銷,以豐富的內容帶給觀眾刺激的五感體驗。



電影集資還可以怎麼玩?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集資成功的電影案件,幾乎都以發行宣傳為出發點,正也意味著電影前期的拍攝、後製的費用,多是由劇組自尋資金或透過政府輔導金補助來支撐,比對國際上已經出現從劇本或後製便開始由群眾集資募集支持者的計劃——B咖的幸福劇本,臺灣電影集資的新方向未來指日可待。(延伸閱讀:受夠電影投資人的指指點點了嗎?全集資電影開創新局


--
本文引用自《CrowdWatch群眾觀點》,一個專注在觀察群眾募資產業新聞網站,希望透過報導、匯聚群眾的力量,每天改變世界一點點!收集更多群眾創意,請關注群眾觀點!




延伸閱讀   
改造獨木舟環遊世界計劃,最大膽的冒險紀實!-『夢想海洋』
【編劇人生】今天,我們來聽聽《玩命關頭7》的特效師對電影的自白
一起飛上天空「看見台灣」,看見超越美麗的感動

----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daman@funmakr.com
------本文經授權引用自友站 群眾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