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沒有故事的城市,注定不是迷人的所在
日前在松菸文創園區登場的「2015臺北設計城市展」,為了響應明年臺北一躍成為世界設計之都的大事,串連多位跨領域設計師與創意工作者,以多元解讀、再造臺北城的角度,探討「社會設計」在人們生活中不同層面的實踐可能。展覽內容著重在永續城市、社會住宅、指標系統、生活智能等社會議題,並設有體驗區,希望讓觀眾藉由親身體驗,了解「社會設計」的真正意涵。
像是臺北捷運系統早已深入台北人的生活,成為城市文化的象徵之一,提供便利的移動方式,拉近地域距離,甚至改變了城市發展與風貌。然而,早已讓人熟悉到不行的路線圖,在幾組平面設計師的別出心裁下,進行具有「社會設計」精神的Re-Design提案,賦予它各種「價值」,希望帶給民眾關於捷運路線圖的有趣新觀點。例如依照出站後的綠地空間大小作為標示各捷運站的準則,顏色愈深者表示站外有愈大面積的綠地,愈淺者代表周圍幾無綠地。或是在各站之間標示步行單位(PT),乘客可以估計自己每天需要的PT量提早下捷運步行,以達成所需運動量。
日本最大設計公司 GK Design 的經典識別設計,包括1989年JR東日本新宿車站視覺系統設計、2004年京都御池通的街道識別系統與2006年富山市輕軌系統整體設計。這些GK Design最著名的社會設計作品,它們處理複雜的導向與識別機能,也透過文化美學的系統,建立起城市人的一體感。
除了讓設計師自說自話,展場還用心規劃三大體驗區,邀請市民體驗社會設計。包括「臺北1/50」:邀請50位創作者(公眾領袖人物,及各專業領域佼佼者),替每則故事寫下第1個和第50個句子,接下來由48位市民依序填補,以文字接龍的方式群聚力量,完成一篇獨立的文本,共同講述台北的故事。
「Taipei Voice」歡迎民眾攜帶黑膠、CD或行動裝置前往展場,站上DJ台擔任DJ播歌,分享心目中屬於臺北這座城市的音樂。
「著色臺北」則是邀請插畫家與市民拿起粉筆,發揮想像力,共繪臺北的城市意象。
主展區以八座穹頂作為展場視覺意象,看起來很有設計感,只可以還是千篇一律的利用地圖文海報看板展示,偶爾搭配一些實物模型。這樣的陳列說明能產生多少功效?有點令人懷疑。官方大張旗鼓地弄了一連串設計之都前置宣傳活動,園區旁邊卻座落了一個突兀又醜陋的大巨蛋,捷運燈箱廣告招牌毫無美感,不用說水泥叢林中根深柢固的鐵窗風景....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開幕記者會上表示,設計城市不只是美觀而已,而是要進一步使之變成「宜居城市」。這次以「We Are the Power,社會設計=人民力量」作為策展核心概念,便是希望更多人加入城市設計的行列,市民發聲、提供意見讓專家參考。策展人邱文傑也表達,期望讓設計成為基本人權之類的詞語。 但這些台上傳播的設計分子,真能散入千家萬戶?當觀眾瀏覽過哥本哈根的社會設計實例,除了在腦海裡意淫遙不可及的北歐天堂,便是認知到美好生活總在他方;處於 「穹頂之下」的台灣民眾,不少人仍舊為了基本生存而掙扎度日...
展覽劃下句點後,這些美輪美奐的說明牌和圖片,在民眾腦中是生根發芽還是浮光掠影?
希望未來有天設計能真的被我們放在心裡。
2015臺北設計城市展
--
CITYZINE城市誌分享一個人生活的大小趣味與行走方式,在這裡,不需要投票表決,也不用相互牽引,我們隨心所往、隨興所至,一個人說走就走。假使「生活」已經予你緊繃、忙碌與快速的聯想,不妨嘗試Enjoy Being Alone,相信你會更能在這樣的速度感中,建立自己的步調。
延伸閱讀
ART.FAB.LAB,藝術自造也製造
充滿「造動」的亞洲雙年展
米蘭世博現場:400名志工10月接力賽,為台灣擦亮在世界的認知度
----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daman@funmakr.com
------本文經授權引用自友站 CITYZINE 城市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