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影響宴 美國資深攝影師史帝夫‧麥柯里經典作品來台展出


入口處裝置《相視丘壑 悟我兩望》。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受到觀眾矚目的攝影展「晃│影-史帝夫‧麥柯里個展」2 月 24 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登場,除了麥柯里的攝影作品外,展覽也運用許多裝置的設計,使他攝影中的藝術性更加突出。展出創作總共近 130 幅蔚為可觀。

廣場裝置《渉影》。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美國攝影師史帝夫‧麥柯里 1950 年出生,是著名紀實影像合作社「馬格蘭通訊社」的一員。他穿梭在世界各地的戰爭與災難現場,拍攝當地民眾的處境。1985 年,他所拍攝的《阿富汗少女》被刊登在《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少女碧綠色的瞳孔和神情讓人印象深刻,使大眾更加關注阿富汗難民的遭遇,麥柯里因而成名。

麥柯里致詞表示,他對攝影的興趣,是從旅行的熱情當中啟發。原先想成為電影導演,拍攝旅行見聞,在大學時代修習了靜態攝影課程後,意識到這是自己想從事的工作,畢業後為雜誌拍攝照片,後期轉為自由攝影師,自行決定旅行的地點與拍攝主題。 



史帝夫‧麥柯里《阿富汗少女》。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此次展覽由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電影系副教授陳昌仁策劃,他說明,展名中的「晃」來自麥柯里拍照的習慣。他在來到每一個地方時,會在城市中晃遊、尋找拍攝對象,即興捕捉人們的姿態;而在攝影生涯中,風格也有不同階段的改變,「好的照片,在看完以後會在腦中留下印象,不停地反芻、延伸……」陳昌仁期望將他的經典攝影作品,和當代藝術做結合。

好比入口處的裝置《涉影》,從外側觀看,是一座大型的白色裝置;內側則是黑色的空間,觀眾走入,便能看到麥柯里的作品被投影在水霧中輪番播放。策展人以這個裝置類比早期的暗箱,觀眾進入裝置,就好比參與影像生成的過程。麥柯里的經典之作《阿富汗少女》也轉化為裝置,以多重切割、排列的方式解構照片,值得觀眾細細品味。



史帝夫‧麥柯里《畫室中的男孩》。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覽名稱:晃|影-史帝夫‧麥柯里個展
展覽日期:2018.2.25-2018.5.6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 39 號)


--

非池中藝術網,看精彩的藝文影音,讀優質的藝術新聞。非池中立志搭起網路讀者與藝術欣賞間的橋樑,我們深信,藝術能用最易懂的形式,用網路訊息即時與快速的特性,讓更多人欣賞與了解藝術,用藝術改變社會。


延伸閱讀
每張照片都在說一個故事 莊靈談他的攝影觀點
近兩千公斤的科技負擔!攝影師將電子垃圾變成藝術品
10 億人都看過他的作品!Windows XP 經典桌布攝影師推三張「新世代」手機桌布
----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daman@funmakr.com
------本文經授權引用自友站 非池中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