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勤美「工家(ㄍㄨㄥ ㄍㄟ)美術館」模糊工務所及美術館的界線!注入創意設計,翻轉工地環境與文化
勤美術館自 2012 年開始成立,第一階段任務已於 2018 年底畫下句點,未來將由國際建築師 - 隈研吾為勤美草悟道街區帶來新能量。 2019 年初開始進行轉型工程整備期、邁向勤美術館的下一階段之時,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善用策展轉譯與美學設計力所進行一項革新計畫,正式於 11 月 15 日全面啟動,藉由打開圍籬,打造出一座結合工地、共享概念與美術館創意的「工家美術館」,這將會是新型態工務所的示範場域,除了升級工地環境外,更傳遞了台灣的工地文化;也可說是一座突破圍籬,開放給民眾與社區參與工地文化的美術館,試圖開展與工地文化對話的可能性。
隱身於工地圍籬之內的勞動者們,是創建文明的偉大英雄,這股看不見的強大力量,驅動著城市不斷向前邁進。當一道道屏障立起時,就啟動了空間的存在,這些存在於城市中「未完成」的作品,就像是刻劃生活的類劇場,工人們是工地裡的社會學家,書寫著建築學中的各種細節。
然而,在這片被圈圍起來的荒地裡,卻往往隔著圍籬,孤島般自成一格地形成都市中的異質空間,這個長期存在的景觀一般人無法接近,而工人生活也擺脫不了不安全的刻板印象,多年來,在社會認同感不足的前提下,勞動參與率越來越低,加上少子化衝擊,社會結構性的變化,包含無以為繼的缺工現象、以及未被理解的勞工生活處處存在著。在歐洲,雖有保留勞動文化、認識人民歷史或是側重不同勞工研究等類型的空間或展覽,來為勞工文化留下紀錄;然而,能否翻轉工地環境,為隱身而後的英雄們提供舒適的休憩場所,甚至可以成為一座打破圍籬、彼此共享的生活場所或美術館?長期致力於生活與創意的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則希望藉由創意的思維打造新一代的工務所,藉由文化與創意地進入,打開藩籬,連結周遭環境與生活圈,於是,「工家」誕生了。
創意開工!世界首座結合工地、共享概念與藝術生活的精神場所 命名之初,「工」指工程;「家」則是一種歸屬感,而「工家」的台語ㄍㄨㄥ ㄍㄟ,則是共享之意。這裡除了是工地、是生活圈、同時也是美術館,工家美術館立基於過往深耕街區的能量,一直以無疆界的美術館為初衷,期盼透過不同的生活風格來共創「場所精神」,而這樣的精神,即便在整備期間,同樣地貫穿使命,以友善工人的思考為出發,並延請十禾設計吳聲明建築師操刀建築空間。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表示:「如何讓台灣的工地文化被大家知道是工家美術館的起心動念。並且把工地文化的信仰化為精神性的創作。」本質上仍是工地的一部分,是工人主要使用的場域,只是以實驗性的精神,「翻轉」重新定義工地美學與改善工地環境,在工人未使用之餘,打開空間,成為在地場域、環境脈絡的藝術實踐,傳遞出台灣的工地精神,並促成文化交流或在地認同,讓參觀者也加入這一場工地藝術行動,成為開啟勞動者與民眾之間互動的橋樑。
工家美術館的起心動念,亦回應著自 1972 年成立至今、以鑄造翻砂、黑手傳產起家的母企業-勤美集團所秉持的「勤勞」與「美學」之價值,本著鑄造職人一生懸命的精神,以及追求人文美善的跨域思考,不僅見證了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近50年來更延伸到多角化的經營。這項計畫的開展,除了再次彰顯台灣社會價值,另一方面則期望以創意翻轉,透過場域空間、軟體安排,再現更深一層的文化與社會內涵。
集結台灣十組設計師與藝術家之力 台灣工地精神的當代轉譯
作為未來美術館的前導項目,並串連著未來國際級的地標建築,工家美術館身負著連結過去與展望未來的意義,這也是世界首件納入美術館、共享精神的新型態工務所。此革新計劃集結台灣各領域創作者,包含建築設計-十禾設計、營造整合-禹樂空間整合、構築設計/聯合治作、家具內裝-無氏製作、視覺形象-生活起物、料理設計-好食慢慢、音樂創作- Shih Chieh Yen、公共藝術-戴翰泓、動力機械-盂施甫、首檔展覽-廖小子、鐘聖雄、李育昇等單位,為「工家美術館」創造最獨特的工地視野。
建築設計邀請到十禾設計為工家美術館操刀,十禾設計由吳聲明建築師所創辦,他曾於英國知名的諾曼・福斯特建築師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 London, UK)擔任建築師。這次設計,如何定義「牆」甚至是活用「牆」成為本案關鍵,建築師在 18x18 的方形基地中,藉由虛(開放)與實(圍籬、牆面或戶外露臺)的構成來串起與周邊環境、鄰里生活圈、甚至形塑工人休憩的場域,保留基地原有的「老樹」來作為在地情感與象徵的意義,並將建築融合老樹的樹冠所創造出不完全封閉的空間,讓行走之間同時享受榕樹的綠意。建築師期望工地圍牆不只作為承接過去記憶也是開啟新頁章前的序言,而是可以為地方、為居民、為老樹提供一個創新的體驗,讓施工期的這塊小土地帶來最大貢獻,並且,也讓正在創造未來美術館的工人們與民眾在不同的分時概念下可共享此地。
家具內裝設計則邀請到設計師吳孝儒(Pili Wu)所創辦的無氏製作 PiliWu-Design,設計師以鷹架、浪板、棧板等臨時性材料,建構工地師傅與一般大眾共同分享的生活平面。透過實際觀看、使用生活場域中少見的工地材料,並發揮工地師傅物盡其用的工地哲學,展現將五金材料組合誤用的巧思。工地裡代表警示作用的亮橘色,在空間中轉換為水泥與金屬框架下的活潑亮點,期望藉由空間與材料的反轉,反轉工地師傅與一般大眾對既定場域的印象。讓「工家美術館」模糊工務所及美術館的界線,同時成為歡迎所有人的工務所,以及屬於所有人的美術館。
為了完整呈現出工家的精神,整體視覺形象亦不可缺少,生活起物 googoods 負責人莊騏鴻為工家美術館的 logo 設計,設計師考量空間工地給人的感覺是ㄧ種未完成、正在建構中的轉變期。以未寫完、缺少筆劃的字,來表現logo形態。並藉由與民眾溝通,及大家的參與,進而完整了美術館的全貌,期待筆劃寫完,建築落成的時刻。此外,還包含便當設計、入口意象裝置、指引系統等一系列規劃,結合創意與工地精神,來拉近彼此距離。
從無機到有機 展覽文化與工地生活的共存共榮 工家美術館即將於11月15全面開啟,並於2樓空間同步規劃開館首檔展覽「荒島工神」,邀請到攝影師鐘聖雄、平面設計師廖小子及服裝設計師李育昇共同合作,藉由攝影、裝置藝術來展現出這塊土地上生猛、而接地氣的眾神相。
策展團隊耙梳島國脈絡,將地理、文化到生活上所誕生的面貌,串接聚落樣式與工地文化的面貌:將海洋中的孤島中藉由開墾、創造累世而來的聚落與文化,類比為工地文化中獨特的圈地樣板,師傅們是開墾者,也建築了文明,如何在城市劃立一座孤島,搭建出一層一層的建築骨骼。並且,也將神明文化映射著工地景觀中常見的電動旗手,就如同土地公般的守護著這些建築先鋒,設計師廖小子灌注長久以來所思考的概念付諸實現,回扣年幼時的工地經驗,再結合傳統宗教、台灣文化作為策展內容,並與服裝設計師李育昇合作,取材自台灣傳統宮廟神明服飾,以及依據電動旗手的特徵如工地安全帽,條紋反光衣或手上的旗子作為裝飾,創造出電動旗手的神仙尪仔。在展間牆面上則將邀請鐘聖雄以有力直白的力道傳遞這塊土地上獨特的樣貌。
工地施工難免產生吵雜的噪音,如何「聽見」一座工地美術館?工家美術館邀請曾入圍金音獎最佳電子單曲與專輯的藝術家Yen Shih Chieh 以工地現場使用的機具、工人常聽的收音機為音樂基本旋律,創作中庭、1樓吃飯空間、2樓展場以及中午12點會準時向大基地廣播的放飯音樂。尤其,工人睡午覺是生活一大要事,擅長機械動力裝置、創作以運動的美學為基底的盂施甫藝術家,在2樓午睡空間,使用橘色和黃色等工地常見警戒色,創作天花板的圓形涼扇「涼日」。而戶外也有來自藝術家戴翰泓的公共藝術座椅「工地獸」,他運用了工地常見的「鋼筋」為材料,期待未來在工家的大樹腳下,承載著工地與街區共同的故事。
在提供了勞工者們舒適的環境之外,工家美術館與台中在地餐飲團隊「好食慢慢」合作,由提供給工地更好的飲食選擇為初衷的工地小蜜蜂及工地員工餐廳轉化而來,並由主廚簡儀松設計餐食、蕭捷綸負責飲品設計,平日裡製作給工地師傅美味健康又吃飽的便當,在工地使用以外的時間,也提供給大眾體驗,除了工家便當轉化,陸續研發屬於「工家美術館」的工地創意小食與結合工地文化的特調飲品。
此外,未來工家美術館更將與社區與學校合作,預計在 2020 年推出垂直菜園,以圍籬作為農圃的概念,並與社區與學校合作種植蔬菜與水果,希望這片農圃亦是社區的菜園。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期待透過這項計畫,集結在地文化與創意能量,表現出最具設計思考的新型態工務所。
延伸閱讀
日本工地時尚!松田忠雄鏡頭裡的建築職人
工地秀強勢回歸!藝術家把水泥罐車變成超大迪斯可球
施工中請勿靠近?Build me up 造型書櫃
----
大人物噗浪、大人物臉書、大人物IG 跟 大人物LINE@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daman@funma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