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美館X-site《途中》!走進高牆中擺盪蹺蹺板通道打開跨域身體感知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經兩階段評選,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獲得首獎,本屆徵件著重於跨域形式的創作計畫,希冀以空間/環境實驗性的臨時建築提案,呈顯結構工法、媒介運用、美學表現的突破與實踐。本次獲獎團隊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所組成,多具有動力藝術、聲音或燈光裝置設計之經驗,呼應當代藝術與建築、技術交融的創作型態。

為回應因新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身體意識,及人與人真實且有機連結逐漸被虛擬化的覺察,在北美館的戶外廣場,團隊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中間的構造為一大型蹺蹺板通道,配合頭尾兩側的阻尼器減緩震動,觀眾腳下的地板會隨著重心轉移以±4°的傾角平緩地落下或抬升;蹺蹺板的地板內裝載5000顆鋼珠,也將隨裝置的傾斜而流瀉出聲浪。通道兩側的壁面以繩索密接構成,行走時可感受指尖撥動繩索的觸感;隨著蹺蹺板的擺盪間,或隨著陽光的照射角度與視覺變化、甚至是挪移身軀時改換的觀看視角,包覆在高牆牆面上的雙層網格將出現「摩爾紋」的條紋干擾現象,儘管看似動態卻紋風不動,為觀者帶來視覺上的動感以及閃爍。

首獎團隊強調在疫情時代下,雖促進虛擬世界的發展,卻也因而減少真實感官的感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有機連結。使用摩爾紋打造的極簡方正結構體,在有侷限性的空間下,彰顯創作者企圖回歸視覺、聽覺、觸覺等當下的跨域身體感知,以藉此改變觀眾與場域的關係。透過此作品在環境尺度上的巨大量體、顏色與材質,以及如何行走、人的重量如何改變地表狀態、與聲響變化等動態性的行為介入,重新喚起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體感經驗。

團隊選擇以類比式的有機語言,而非數位化的光電效果來引領觀眾踏上《途中》的旅程。透過滾珠等實體介質所創造出的機械運轉與物理聲響,以及運用雙層的黑色彈性織布包裹住整個外牆、藉由布料特有的孔洞特性,營造出動感的摩爾紋(moiré pattern)視覺效果。往來《途中》的參與者,在身體挪移的視線移轉間,將因摩爾紋與光線折射交織出的閃爍感,觀看到網洞結構之外的廣場景觀如「螢幕閃爍」般明滅不定,隨後藉由光線引導朝裝置外部的廣闊藍天走去。在這宛如夾縫中行走的狀態中,將隨廣場當下的氣候、明暗、風力、聲響等外在變動的環境而微異,凝鍊出獨屬個人的存在意識。


在環境尺度上,作品亦透過顏色材質創造異質性,並將空間切分為多重的結構框架,身處在各區域感受分別不同,且與北美館白色立方的量體,恰好有所對話。旁觀裝置的靜態與當下體驗的動態,從觀者的獨自前行,或與他人緊緊相鄰,乃至身處蹺板上視線的起落觀瞻,與抬頭仰望的一線天際,無形地在周遭交互出混合性的體感經驗。這段前往美術館廣場的另類(alternative)道路,不僅在理性的視覺結構與感性的行為介入之中覓尋平衡,同時也讓建築的形式更直接地回歸到空間與身體的移動關係。

針對此次首獎作品,評審團指出其結構語彙透過顏色、材質創造異質性,不僅適切地回應周圍的環境,與北美館的建築量體亦具高度張力的對話關係,同時也提取精準元素(聲音、行為、空間),在感性的感知介入與理性的視覺結構之間達到平衡。「該作品打破原本在空曠的廣場場域中,人身體的距離無法被界定的狀態。透過創造兩座高聳巨牆與相挾而成的通道,呈現對疫情中的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態度與回應:每個不確定性取決於人們所邁出步伐的連鎖效應,就如同蹺蹺板的作動;唯一的通道,則說明直面疫情的不二態度,能從困境中找到出口。」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
預定展出日期:2023/05/20(六)- 2023/07/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途中
「途中」團隊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所組成,團員皆在各自的領域中活躍著,在創作途中因X-site而相聚。成員各自帶來對於建築、空間裝置的理解和想像,激盪出跨域的火花,只為了呈現給民眾最難忘的體驗。

成員
王仲堃、郭仲輔、石睿民(Rémi Roche)、尹心悅、劉佳豪

 

追蹤大人物
大人物FB大人物IG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 hi@damanw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