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家鐵道博館常設展《氤氳時代》!建築模型、藝術作品重現老古蹟澡堂日常
鄰近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松菸)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全新常設展覽《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藉由澡堂在台灣現代化過程的空間角色及文化資產意義,於入口西側展區以圖像及模型闡述1930 年代台灣的經典現代建築風格,見證台灣當時已由近代化邁入現代化的時代序曲;中央展區保存浴池空間的主體風貌,用現地展手法詮釋職工與澡堂的生活。東側展區則以日本時代出土的地面基礎遺構、古蹟構件,呈現廠區古蹟修復原則及再利用方式,展現承接國定古蹟台北機廠未來轉型活化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場域再生使命。
鐵博前世今生
1930年代歐美興起的現代化風潮,源自法國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影響建築、交通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設計。台灣在摩登時代的驅動下,各個城鎮出現許多裝飾藝術及水平流線風格的公有或私人建築,流線形設計也應用在鐵道汽油車的造型,到了1935 年台北鐵道工場由台北城北門外遷至松山現址,廠房建築與機械設備充分反映這股現代化潮流,與同時期的台灣經典現代建築與交通工具串起時代的脈動。
鐵道工場從事火車的修理、製造與整備,澡堂則提供職工下班後洗滌沾滿油漬髒污、紓解勞動壓力的空間,這座具有火車站意象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築,反映1930 年代的台灣已經有先進的職工福利觀念,也展現廠區供熱系統能源利用最大化的技術力。二戰後台北鐵道工場更名為台北機廠,2000年澡堂指定為市定古蹟,為台北機廠最早具有法定文化資產身分的建築,澡堂成為民眾認識台北機廠價值的媒介。2015 年台北機廠全區被指定為國定古蹟,在台灣文資保存史上具劃時代意義,文化部首先訂定修復再利用計畫,並調查記錄歷年整修與增改建脈絡,見證台灣難得的工業文化資產新生過程。
展區6大亮點
12座經典建築模型展現1930年台灣時代特色
西側展區委託禾果美術模型企業社及鄭培哲工作室,製作素色模型與彩圖,透過台中天外天劇場、彰化高賓閣、台北車站及淡水車站等12座台灣1930年代經典建築案例,窺探與台北鐵道工場同時期的台灣建築,在構造技術、風格形式等特色產生的時代背景,包括經濟政策由農業轉向為工業、受地震影響的鋼筋混凝土構造和預鑄工法普及、源自交通工具流線造形運用於建築設計等,挑選案例除了已拆除的作品,也有4座至今仍在使用中的建築,期待能受到重視,妥善修復回符合時代精神的原貌。
流線型的展場設計,搭載動態影像轉譯30年代工業風
1930年代經濟政策逐漸轉向工業發展,官方需要新風格表現以反映政策調整。1935年歷時一個多月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成為台灣總督府計畫性宣傳裝飾藝術風格的舞台,透過博覽會大量建造新場館的機會推動工業時代的新風格。1921年匈牙利工程師保羅‧加雷(Paul Jaray)在風洞實驗中,證實了流線造形對於物體運動時降低風阻的效果,從此由交通工具開始,工業產品設計師以流線取代稜角分明的形式,水平流線風格漸成風潮,從工業設計影響至建築設計領域,營造技術日益純熟的鋼筋混凝土,也產生以往木材、磚和石材難以表現的造型。西側展區的展示設計更是以此為設計概念,設計流線型展桌,配合動態影像,轉譯30年代影響全台的工業風格。
現地保存建築物件,交給空間說故事
展區現地保存了許多當時使用的物件,其中以蒸汽管及水龍頭最具特色及時代意義。蒸汽管彎曲形成「α」形,提供熱漲冷縮伸縮彈性空間,避免加熱浴池的高溫蒸氣通過時,短時間大溫差造成連接處扣環脫落,在北廠內的許多地方都可以觀察到各種彎曲方式的蒸汽管。水龍頭由台鐵職工自行翻砂開模複製,主閥螺紋並無螺旋而為平行紋,特色在於可順、逆時針兩向360度旋轉,旋鈕和水管垂直向時止水,水平向時出水,便於職工在手持臉盆等洗浴用品時單手操作使用。
日式大浴池,承載超過一甲子的職工回憶
澡堂水池分為三座長形冷水池與兩座圓形熱水池,熱水池由原動室鍋爐提供蒸汽加熱,承襲日本澡堂文化,職工先以冷水及角落有蓮蓬頭的淋浴間洗淨身體,再進入熱水池浸泡。讓職工洗去整天工作所沾上的油污及疲憊,是台北機廠現役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員工福利設施。
建築經由總督府鐵道部技師宇敷赳夫進行細部設計,模仿當時世界流行的火車站造形,中央浴池大跨距半圓筒型薄殼屋頂為其特色,利用美國進口的報廢鐵軌組成連續拱形桁架,並以扶壁般的鋼筋混凝土拱廊構造支撐屋頂,並抵消圓拱向兩側的外推力,確保結構穩固,採光窗拋物線條則具有日本分離派建築風格特徵。
藝術家陳穎亭進駐,打開文化資產再利用的更多可能
除了建築與歷史的再現,本次展覽特別邀請纖維藝術家鐵鏽物件陳穎亭作為第一位進駐澡堂的藝術創作者,於中央浴池展出《轉生》全系列作品。陳穎亭為當代纖維藝術家,擅長將生冷的鏽蝕鐵件,透過鏽染轉化為溫暖又具情感創作。本次的全新創作,利用台北機廠各場區鐵鏽物件進行,藉由老物新生重現職工生活痕跡,同時展現「鐵博‧新生」的核心價值。
《轉生》全系列作品,由「制服系列」、「紙盒系列」及「工具箱」三個子題組成,創作媒材由棉布、麻布、蠶絲布料、舊衣回收鈕扣、舊紙張、蜂蠟、鐵鏽染和土芒果植物染構成。鐵鏽是職工們的日常,工作使用的工具、機具的零件,象徵著一天工作的辛勞,利用制服版型代表員工的工作狀態,選擇薄透的棉布、蠶絲纖維成為鐵鏽染的載體,鐵鏽也透過水的媒介轉生,沁染在布料上;使用舊衣回收而來的鈕扣以及不同材質的布料象徵著,澡堂裡形形色色每個不同個體的想像。每個物件都有其獨特的個性,透過藝術家獨特的觀點與創作,原本不起眼的廢件得以嶄新姿態「轉生‧新生」。
活的鐵道博物館
博物館學的世界趨勢已然邁入公共博物館學(public museology)之實踐,除積極回應當代的社會議題,運用博物館技術提出批判性的闡釋,亦涉及不同社會文化對公眾議題的理解與詮釋方式,使博物館成為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場域。其中,「活的鐵道博物館」理念將是國家鐵道博物館規劃過程中最大特色之一,在展開古蹟修復工程前,必須先清查盤點存留物件,記錄產業技術脈絡及建置博物館典藏與展示資源。為保護物件於古蹟修復工程期間安全,並記錄原有存放位置,須制定廠內物件清查造冊工作機制,藉由博物館學之研究典藏方法,東側展區記錄了台北機廠轉型為博物館的過程。修護不以恢復至特定斷代為目標,而是儘量保留最初始建築以降之各時期修整面貌。在場域中出現的職工手寫標語、塗鴉及鑿痕跡漬,盡可能不抹消、不敲除,採取最低限度修復,展現新舊並存樣態,以彰顯工業遺產中的生產與生活脈絡。
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
展覽日期|2023.9.22(五)起
展覽時間|每週二至六,上午9點30分至下午17點
展覽地點|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員工澡堂(台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追蹤大人物
大人物FB|大人物IG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 hi@damanw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