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你/妳覺得自家附近的環境有什麼美的元素?又有什麼不好看的地方呢?

這個問題來自於【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的發起團隊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而接招的人們是草悟道旁「忠明里五鄰」的居民,在這一問一答之間,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能夠給予創作團隊什麼樣的靈感與方向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百年玩不膩的盛主播語氣)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等~等~等~這好像有點跳太快了,得先幫大家前情提要才行!大家目前所在的位置是【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的活動現場,曾經拜訪過此地的朋友們不知可否注意過這個特別的地方?一小撮相對較矮、較有歷史感的房子坐落在台中草悟道旁,周邊高樓大廈、百貨商場、新潮建築一棟棟蓋起來,走近這裡雖然不致於有進入時光隧道的感覺,但至少也可以感受到這裡與周遭環境明顯的差異。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繼去年的「忠明里十三鄰」的街區改造計畫之後,今年綠圈圈活動一樣選擇與鄰近勤美術館的「忠明里五鄰」合作,希望藉由一年一度的活動,將親民的藝術帶入大家的生活中。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綠圈圈的策劃團隊在邀請藝術家進駐創作之前,不但開了說明會,與居民分享未來將進行的計畫,還給予居民們一項小任務,請他們拍下覺得周遭環境中比較美的元素,以及可以改進的地方。當地的居民們相當認真的利用相機將影像記錄下來,提出了一些不那麼美觀的地方,其中包括千篇一律的禁止進入告示牌、彎曲變形的鐵皮圍籬、未經整理而顯老舊的水泥牆面等等。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策展團隊便將這些建議提供給即將創作的藝術家,同時也自己改造了一些街區中的小物品,作為整個街區改造中的小點綴。像是原本寫著「禁止進入」這類不太帶有感情的告示牌,在綠圈圈裡頭就成了溫馨提醒的好幫手,同時還漆上綠圈圈活動的代表色,讓參觀的人們一眼就能認出,今年的綠圈圈活動可是延伸到這裡,大家千萬別錯過了。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改造前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改造後

今年受邀參與街區改造計畫的藝術家共有五位,分別是臺灣在地的藝術家Ash 陳彥旭、林育正、蔡易成,以及兩位來自義大利的藝術家情侶檔Alina Vergnano和Mattia Lullini。

而從草悟道方向往忠明里五鄰方向望過去,最先映入眼簾的創作當屬由Ash所繪製的牆面塗鴉「26」,他將這面原本未經裝飾,甚至留有板模痕跡的泛黃水泥牆變成奇幻的異想世界。Ash以最擅長的3D立體彩繪手法,呈現彷彿衝出牆面的可愛魚群,線條簡單、用色清爽活潑,成為來此參觀的民眾必拍景點。

或許大家會有點疑惑作品名稱「26」的意涵?但如果仔細觀察創作者簽名底下的數字,或許可以找到一點蛛絲馬跡。原來這些數字是指在2015年的Ash,回想起1989年3歲的自己,利用現在的繪畫技巧畫出26年前那熟悉的線條與風格。或許線條不成熟,但卻最直接的表達心中所想,不用像長大之後擔心自己畫的不夠像、不夠美,反而失去了繪畫「傳達」的本意。希望藉此找回最真實、充滿童真的自己,其概念緊扣著今年綠圈圈活動的主要精神「找回自己的赤子之心 Let’s Bring Out Your Inner Child」。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接著再往裡頭走,這五顏六色的彩繪吸引住大編的目光,上頭沒有明確的圖騰,色調也沒有統一的色系,但那鮮豔的一抹,讓人充分感受到來自義大利的熱情。這前後兩件名為「偷看」、「大肚腩的上緣」的彩繪作品是由義大利藝術家Mattia Lullini所創作,他利用這些青春活潑的顏色來象徵著童年時的夢境,而從地表中慢慢蹦出來的繽紛就如夢境中的夢想大地一般,繼續延伸到每個角落。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改造前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改造後

想要欣賞Mattia Lullini的創作,除了踏進興農宮前的廣場可以看到,一路向後延伸的小路往前行,也可以看到他的第三樣作品「桃紅色水蛭的夢」。藝術家將原本漆面斑駁退色的牆面繪製上同樣風格的彩繪,希望用這三樣作品呈現出自我對於世界的想像,進而找回大家漸漸遺忘的童年記憶。不過走近欣賞這幅作品總覺得有點可惜,而可惜之處當然就在於畫作前方三三兩兩的車輛,這似乎是許多彩繪牆面創作都會遇到的問題。在期望能有更多藝術能量進入生活之餘,希望大家也可以越來越懂得保護與欣賞它們。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改造前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改造後

欣賞完Mattia的作品,下一位主角自然是Alina!同樣來自義大利的Alina Vergnano和前一位介紹的藝術家是對情侶檔,這次受綠圈圈之邀,遠從義大利一同來到台灣創作。和Mattia Lullini不同,Alina Vergnano的作品有很明確的肖像,用色也不若他鮮豔,幾乎全以黑白為主,僅以少量的色彩輔助。而這系列的創作被她命名為「眼之舞」,其創作概念是取藝術家與人們利用眼睛來觀看整個世界,從不同的靈魂之窗所看待人事物的方式與隨著自我年紀增長而遺忘的赤子之心。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改造前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改造後

興農宮前扭曲變型的停車場鐵皮圍籬上有著Mattia Lullini的另一幅作品「含苞待放」。兩者共用同樣的概念,橘黃兩色的新芽與花苞是人們細細品嚐眼中與耳中所見所聞的字句而來,從花苞生成、花開、花落,餵養自我對於周遭的認知與想像,透過觀察身旁的人事物,驚奇有趣的事不間斷的發生。Alina的創作雖然有著具體的圖像,不過想傳達的精神卻是更為抽象,而Mattia的創作抽象,但概念卻是相對容易了解,這個有趣的差異或許也正是藝術作品之所以令人著迷的原因。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我的天~天~天啊~貓咪怎麼會掛在半空中啊!而且不只掛在那,還會不停的動啊動的!

大家莫急莫慌莫害怕,雖然農曆七月即將到來,但這可不什麼令人恐懼的怪物,這是由藝術家林育正所創作的「水泥小毛怪」。這個有一點點小詭異,仔細觀察又覺得有點可愛俏皮的裝置藝術就位在興農宮旁書報館二店的牆面與周遭。藝術家利用磚塊、水錶箱、消防栓蓋為素材,象徵在城市中因都市再建而毀壞後之某些記憶碎片,開始有了生命,在夜間城市裡遊蕩、揀拾遺棄物、偽裝自己,喚起共同生命經驗。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這些水泥小毛怪不是靜靜的待在那,藝術家利用簡單的馬達裝置讓他們能夠簡單的作動,看起來就像真的有生命一樣。若家中有養貓的人們一定會覺得他很像家中的毛小孩特別喜歡找小地方鑽,不過真實世界的貓咪可能稍微聰明一點,會記得要把尾巴藏好啊~(笑)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最後的最後終於要把大家的視線移回到忠明里五鄰重要的地標,同時也是當地居民信仰中心「興農宮」。侍奉著神農大帝的興農宮被一棟棟房子們所圍繞,旁邊還有一個枝繁葉茂的老榕樹,雖然拜訪當天是炎熱到令人昏頭的天氣,但在樹蔭底下還是相當涼爽。廟宇的前庭自然而然成了許多長者們休憩聊天的地方,在這能自在的喝茶聊天嗑瓜子,享受吵雜城市中的奢侈寧靜。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改造前

【綠圈圈 當我們童在一起】接近生活的藝術創作,就從了解開始-公共街區改造計畫
改造後

在街區改造計畫中的最後一項便是大家眼前的公共家具「廟語系列」,由藝術家蔡易成所創作的家具們造型融合各種台灣傳統寺廟元素,如:牌坊、龍柱、燈籠、香爐等,詮釋新的廟宇傢俱風格,並運用富有當代感的色調和線條加以重組,重新塑造出能夠走進尋常住家生活的現代風格。這項不只好看,也很實用的創作,深得當地居民的喜愛,視為珍貴的寶貝。像這樣在潛移默化中把藝術帶進生活,讓人們對與美的賞析有多一分認識與見解,這也是街區改造計畫的精神與目的。如果大家有機會前往綠圈圈欣賞各式各樣的生活藝術,記得要拿起地圖,找到這個純樸又充滿藝術能量的小聚落啊~


若想了解更多、更新的活動訊息請洽綠圈圈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一日不藝術,便覺面目可憎~趕緊讓Everyday Art計劃為你補充藝術能量
豐富又多元的藝術養分供給者-勤美文創聚落LAB
感受夏日的熱情,來自公共街區的藝術養分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 [email protected]

火圈男
火圈男

喜歡在文字裡打滾,但其實看到太多字會頭昏眼花;喜歡學習冷知識,但課本裡的東西從來記不得;喜歡嘴砲講廢話,沒有但,就是喜歡。

全方位BBQ烤肉神器,輕鬆備好所有串燒!!

少了細節帥氣不減,寫意超級英雄水彩畫

推薦閱讀

更多旅遊景點

更多火圈男

大人物 大人物小明

多讀一篇生活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