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亞洲已經不僅作為一個單一而不變的地理概念,在當代全球化的社經發展下,亞洲成為一個移動中的文化概念,隨著人口的遷移、資本的流通、不同文化的撞擊,亞洲流動的邊界將持續不斷自我挑戰其對外的關係與自我的內在矛盾,這顯示反映亞洲的生活現實與文化觀點面臨著擴張與裂解,藝術創作從過去的靜態模式轉向更積極面對問題的動態過程,作為對於未來提案的積極討論和參與。
國立臺灣美術館「亞洲藝術雙年展」從面對亞洲生活現實的社會觀點出發,探討亞洲文化及藝術創作的多樣性、衝突性與協調性,從現實的基礎來連結並理解藝術創作之於我們日常生活的關聯,並啟動多元化的討論。今年共有28組藝術家、來自17個亞洲地區/國家,以不同角度探討包括亞洲移動的邊界之下,有關體制、人權等種種生存處境和問題現狀。
台灣公共設施不缺硬體建設,卻因為是顯而易見的「政績」表現,官員民代浪費公帑不手軟,一棟棟蚊子館就在這座熱帶潮濕的太平洋小島上前仆後繼地生長。在偌大的展覽空間裡,黑白檔案照片鋪天蓋地排開、煞是壯觀,卻也怵目驚心。這是過去五年來所累積,藝術家姚瑞中帶領學生所開啟的《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透過田野影像和扎實紀錄的社會調查,這個凝聚批判力的微型行動組織用藝術角度和集體行動實際參與社會,直指一個喪失核心內涵和價值的公共建設發展的共同體,同時也詰問謬誤政策、提出檢討改革的積極推力。
同樣淪為蚊子館的,包括一處位於耶路撒冷郊區、廢棄的巴勒斯坦議會建築(而且未曾開張) ,由於和平進程的失敗,導致工程半路喊卡。議會位於以巴兩國模棱兩可的邊緣地帶上,甚至遭動手腳推移範圍(相較於強國人跟鬼島爭海浬….)。展場中一塊1:1的階梯式狹長步道(作為議會空間的局部呈現)極為吸睛,對於一群離散的人民而言,該如何組織起政治的參與?這座凝滯的結構將作為討論巴國未來的論壇。
日前一名敘利亞三歲男童因船難喪命、最終飄到土耳其海邊的遺體照席捲全球,逼得歐洲各國政府不得不正視迫在眉睫的中東難民問題。鄰近的以巴紛擾也未曾止歇:一名巴勒斯坦小女孩的家人在加薩走廊空襲中喪生,巴國女詩人遂以女童之名朗誦詩歌演出,由日本導演菅野將弘(Masahiro Sugano)剪輯成極具魅力的影像作品,將人類對於存在現狀的呼求發向世界。
核四停建或啓用成為政客搏選票的籌碼,也是台灣人民關心的重要議題,日本福島核災後,韓國藝術團體「玉仁集體」檢視政府出品的救災指南,拍成類健康操教學影片,供國民參考強健體魄之用,藉以諷刺公部門遇災時的天真態度和輕忽。終極解決之道並非由上而下的教化,反而有賴於人民廣泛覺醒的環境意識。
也許乖乖坐在教室裡上課的日子,對我們而言已經有些遙遠,無聊時在課本或桌子上塗鴉是小時候的家常便飯,而泰國藝術家Sutee KUNAVINCHAYANONT則在這個傳統作為意識型態傳播的空間裡,一邊回顧東南亞的木雕技藝傳統,一邊在每張課桌上淺浮雕該國極具爭議的歷史事件,邀請觀眾取來彩筆和白紙,依照鑿痕描摹、拓印出隱藏其中的圖像符號。
「這作品不可能在中國展出的…建一個國家,這怎麼行?」孫遜直言,他虛擬出的「鯨邦實習共和國」,只存在於巨鯨從水面躍岀又沒入水中前的這段時間,它既模擬現實也質問現實,曇花一現的過程就像那些歷史中短命的國家一樣(例如滿洲國、南斯拉夫等),比照一般國家該有的樣子,孫遜同樣制定了政令宣傳海報、國旗、貨幣,甚至參照孫文《建國方略》,以書法筆墨寫出鯨邦版的落落長冊頁;正因如此,該作品也只有在華人國家展出才有意義。
來自印尼的雙人組Irwan AHMETT & Tita SALINA呼應本次雙年展「造動」展題,針對台灣的東南亞外移工和在地社會的關係及現存的困境,創作全新計畫。〈灑鹽於海〉接觸了許多在職/在監的移工以及他們在印尼的家人,名為〈灑鹽於海〉(Salting the Sea)的新作品,感性紀錄這些困頓中移工及其家人的故事。藝術家伊旺‧安米特&蒂塔‧薩利娜更將此探討在臺移工處境的計畫延伸到公共論述的介面,近年來在新聞版面上我們所看到的移工議題,包括臺北車站大廳公共空間的使用、逃逸外移工的社會事件、外籍勞工權益、經濟利益等問題,藝術家將在〈同意╱否決╱未定〉的計畫中開啟一個公共論述的空間,這些公共議題所欲挑起的是臺灣在亞洲經濟與文化位置的真實現狀,並重新審視我們如何面對亞洲問題。
▲ Anurendra JEGADEVA〈昨天在軟墊房……〉
近年來佔據社會版面引發爭議討論的青年世代的勞動與薪資問題,是本次菲律賓參展藝術家Stephanie SYJUCO在地創作計畫的核心議題。〈造錢工廠:經濟現實遊戲〉將展場呈現為一個勞動生產的工廠空間,以好玩但具批判的方式探索台灣年輕人所面臨的經濟處境。結合遊戲和共同手作空間,觀眾加入工廠以勞作般的方式製造新台幣,當然勞動時間的投入相等於金錢的積累,在遊戲的最終,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並思考:這些代表青年世代的年薪積累,可以換得怎麼樣的現實目標?當前的經濟政策、產業發展與社會現狀,是否可以滿足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望?藝術家開放了觀眾介入的實踐空間,透過參與過程而啟發一種反思的激盪。
▲ 周育正裝置作品〈100〉,對早已習慣免費參觀美術館的國內民眾而言,提出藝文付費模式的可能。遊客可決定是否從口袋中掏出新台幣一百元紙鈔,一窺玻璃門後的真相為何。
▲ 新加坡藝術家李文互動式的參展作品〈乒乓成圓〉,以多人參與對戰/對話的形式,隱喻亞洲複雜的多邊關係與政治角力。
▲ Brook ANDREW〈敬拜祖先〉
▲ Alwin REAMILLO〈尼卡諾‧阿貝拉多平台鋼琴計畫〉
▲ 金氏徹平〈白色地圖〉
--
CITYZINE城市誌分享一個人生活的大小趣味與行走方式,在這裡,不需要投票表決,也不用相互牽引,我們隨心所往、隨興所至,一個人說走就走。假使「生活」已經予你緊繃、忙碌與快速的聯想,不妨嘗試Enjoy Being Alone,相信你會更能在這樣的速度感中,建立自己的步調。
【展覽情報】《香港當代藝術展》睇咗没?
夜遊博物館,浪漫不驚魂
24 小時不打烊!城市裡的大型書庫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