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引起的共鳴!孟克《吶喊》將於今年秋天首次展出於東京都美術館


《ムンク展―共鳴する魂の叫び》。圖/東京都美術館提供

表現主義中最知名畫家之一的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其作品《吶喊》(The Scream,1910)扭曲變形的構圖和人物動態,在鮮艷的用色下顯得非常地恐懼焦慮。而本系列作《吶喊》一共有四個版本。其中油畫的版本即將於今年秋天,在日本東京都美術館展出(2018/10/27-2019/01/20)。

靈魂引起的共鳴!孟克《吶喊》將於今年秋天首次展出於東京都美術館
孟克,《The Scream》,1910,厚紙油畫,83.5x66cm。圖/東京都美術館提供

作品中黃昏的天象中彷彿天空在燒灼、不再清澈的海水而顯得混濁甚至濃郁、人物的肢體語言和表情透漏著痛苦煎熬,而主角身後的路人顯得如此冷漠。作品中各元素的安排,使得觀眾感受到無可躲避的焦躁感。也讓它成為了美術史中,內在情感呈現的代表作。

孟克曾經在 1890 年的日記中提到:「天空忽地佈滿血色。讓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感覺疲憊到極點。看著如火翻滾的雲從空中貫穿整座城與峽灣,我的朋友們都跑走了,我站在原地顫抖,打從心底地害怕,我體會到大自然的吶喊是如何令人敬畏。」

而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教授海倫尼.莫瑞(Helene Muri)曾經指出,孟克極可能是目睹一種名為「珠母雲」(Nacreous clouds,)的罕見天氣現象。這種現象只有在高海拔、一定的溼度、極低溫(攝氏零下 80 至 85 )的環境才會發生。而藝術家所見那如同火焰的雲朵,可能是源於火山噴發後的火山灰瀰漫空氣當中所形成的。

當瞭解了背後的故事,讓觀眾們不禁思索著。在朋友們都跑了的當下。為什麼孟克卻待在原地呢?是因為空中的異相終於成為壓垮藝術家最後一根稻草嗎?是否因為藝術家本來的精神狀態已經極度不安穩,而失去了移動的能力嗎?藝術家在當下,究竟是處於什麼精神情境之中呢?


靈魂引起的共鳴!孟克《吶喊》將於今年秋天首次展出於東京都美術館
孟克,《The Sick Child》,1896,石版印刷,43.2x57.1cm。圖/東京都美術館提供

或許這些問題沒有明確的佐證,但身為一名成熟的藝術家,將感受誠實而精準地表現在作品中,就是他與生俱來的使命。即使背景不可考,但是作品所要表達的「愛與絕望、嫉妒、孤獨等人性內在層面」概念已經相當清晰了。


靈魂引起的共鳴!孟克《吶喊》將於今年秋天首次展出於東京都美術館
孟克,《 Red and White》,1900,畫布油畫,93x129cm。圖/東京都美術館提供

本次展覽是很罕見的海外展出,除了有孟克情緒激烈的代表作外,同時還有描繪挪威自然美景,以及色彩明快的孟克晚年作品。東京都美術館將通過這些作品回顧孟克 60 年來的藝術創作生涯。更展出約近百件的油畫及版畫。展出作品主要來自孟克的故鄉,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市立孟克美術館」(MUNCH MUSEET),此館也是全世界對於孟克有最完整收藏的美術館。


靈魂引起的共鳴!孟克《吶喊》將於今年秋天首次展出於東京都美術館
孟克,《Starry Night 》,1922-24,畫布油畫,47x39cm。圖/東京都美術館提供

靈魂引起的共鳴!孟克《吶喊》將於今年秋天首次展出於東京都美術館
孟克,《Portrait of Nietzsche 》,1906,畫布油畫,201x130cm。圖/東京都美術館提供

更多展覽資訊請選這裡

更多展覽作品請點這裡


--
靈魂引起的共鳴!孟克《吶喊》將於今年秋天首次展出於東京都美術館
非池中藝術網,看精彩的藝文影音,讀優質的藝術新聞。非池中立志搭起網路讀者與藝術欣賞間的橋樑,我們深信,藝術能用最易懂的形式,用網路訊息即時與快速的特性,讓更多人欣賞與了解藝術,用藝術改變社會。


延伸閱讀
《吶喊》背後的疑雲 原來孟克並不瘋
「masterpieces never sleep !」名畫變眼罩,守護你我的美夢
推特超夯話題「看名畫學臺灣」,超有梗註解道出臺灣味十足的生活風景!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

------本文經授權引用自友站 非池中藝術網 ------

非池中藝術網

人人都是百大 DJ ,讓派對音樂嗨起來的 UYAS Play 頑.音響

可移動式夜店結構,海灘地標秒變派對勝地

推薦閱讀

更多平面繪畫

更多非池中藝術網

大人物 大人物小明

多讀一篇生活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