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都曾有過這麼一個音樂盒,清脆地流曳出知名古典樂曲,短短數十秒鐘的時光,在腦海中沉澱成美好的回憶,但回憶之所以無法延續,也正是因為它僅能播放數十秒樂音,就算當初再喜愛,也會漸趨平淡,最終收進櫃架和其他回憶相伴。
你一定有過這個念頭,如果音樂盒能夠替換曲目、或者秒數再長一點,敲完整首曲子,那該有多好?
這個我們都想過的”如果“,如今有勇者付諸行動,做出「MURO BOX」,一款結合手機 APP 編曲,可以無限更新樂曲、單曲長度最多可以達到 30 分鐘的智慧型音樂盒。
傳統音樂盒的原理,是透過音梳敲打金屬音筒上的凸點來發聲,在這樣的運作基礎上,可說是「出廠定終身」,幾乎沒有太多更新的空間,雖然有不少 maker 嘗試改造,或者透過在紙帶「打孔」創作的手搖式音樂盒來改歌,但終究因為新結構難度太高,或者操作不夠方便而無法有顯著改變。
MURO BOX 也有像是音筒的結構,但細看會發現,它是由 20 組環狀金屬排列組合而成,每組零件各代表一個音,能獨立被驅動,所以可以根據程式傳送的訊號譜出不同旋律,突破了傳統音樂盒“固定曲目”的先天限制。
MURO BOX 音樂盒透過 APP 來操作,參考線上串流的方式,除了是音樂庫之外,更扮演了「編曲」的角色,樂庫中所有曲目都是由會員親手”點”出來的,完成後的旋律再上傳到音樂庫,像一個共享空間,你可以在上面找到熟悉的老旋律,或者是其他創作者、甚至是自己的自創樂曲。
將 MURO BOX 當成是樂器,讓這 20 個音階舞出你想要的旋律,可以是輕輕巧巧用“一指神功”按出來的單音,貼近傳統音樂盒的懷舊感。更可摸索出 MURO BOX 極致玩法,挑戰各種進階的華麗和弦,都各有各的美感。
用音樂盒創作旋律,在有限的音階和尾韻中拿捏節奏,相較於吉他或鋼琴來說,又是不同的音感思維,難怪會有不少人將音樂盒視為一種創作樂器,真的很容易便著迷其中。
在純旋律的狀態下,如何透過適時取捨來精簡潤飾原曲,使之變成更適合於音樂盒播放的狀態,像是挑戰自己編曲的技巧,玩起來相當過癮。
完成後的樂曲,上傳到音樂庫時,可以選擇要不要公開和其他會員分享,這個設定頗有巧思,最主要應該是避免未來可能產生的版權爭議,不過當然啦,音樂盒主要大多還是在家自己聽,不大會有商業行為,所以倒不必為此而不敢分享,搞不好就是有其他會員在等著這首歌呢~
在草創階段時,MURO BOX 團隊就自創會員帳號當”樂頭”,是目前上傳樂曲數量最多的帳號,陸續更有許多活躍會員相當熱情上傳各種樂曲,類型除了電玩主題曲、流行音樂、甚至是我們台灣人最熟悉的世界名曲「少女的祈禱」,還有很多迷人的原創樂曲,讓所有會員們能享受 MURO BOX 音樂盒的美好。
自編曲目是玩音樂盒的樂趣之一,而網路上更有許多國外玩家分享音源檔可用,透過 MURO BOX 的掃描功能就可以加入自己的歌曲庫中,只要謹守使用禮儀,不私自挪作商業用途,根本像開外掛一樣,就算是樂理苦手也能好好享受~
樂曲分類的部分,有「熱門」、「最新」和「風格」可以相互切換,所有樂曲都可設定離線播放,降低線上串流不可預期的不穩定性,將下載來的歌進一步安排成歌單,包括“通勤歌單”、“運動歌單”、“睡前歌單”,透過「定時播放」功能讓 MURO BOX 在指定時間點自動放送旋律,打造像是廣播鬧鐘般的氣氛情境。
回憶之所以珍貴,在於它因人而異,深藏在腦海中的那段旋律,有時並不一定能靠自己親手轉化成數位音樂格式,MURO BOX 和 Fiverr 平台合作,支付合理費用請專業人士代勞,讓每段別具意義的音律都能在 MURO BOX 音樂盒上重現。
精緻清冽的透明壓克力上蓋,不帶稜角的圓潤弧線,像是童年時期最愛的肥皂泡泡,包裹著串串輕靈樂音緩緩飄揚而上。
整個音樂盒由超過 200 個零件組合而成(光是這六公分寬的音筒就有至少 120 個細微零件),大多數都是工廠專為 MURO BOX 客製訂做的規格,直接提高成本跟組裝費用,研發過程有大量細節需要反覆測試計算,還得確保音樂盒能進入工廠量化生產,並維持一定標準的品管良率,困難度堪比市面上的收藏級音樂盒,懂編曲的人,會愛它能自編旋律的靈活;懂機械的人,會著迷於它精密如工藝品般的結構律動。
採用整塊原木裁切打磨,為了追求更高境界的音質表現,多次拜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意見,從箱體外型、開孔尺寸,甚至到柱腳的高度皆經過多次測試計算,努力達到更理想的共振效果和尾韻表現。
據說,最初底座是開放式的設計,原先是為了突現機芯的美感而採用的通透式視覺,為了讓聲音能達到更高等級、做出音樂盒收藏家所重視的「尾韻」表現,將底座重新設計為包覆式,並在底座切了個一字型開口,靈感來自傳統的打孔紙帶音樂盒,它是早期「可以編曲換歌」的音樂盒,MURO Box 希望藉由這個造型來表達承襲精神的特殊意義。
MURO BOX 在 2018 年曾上過嘖嘖群募網站,當時就因為箱體更動的決定,不得不忍痛放棄先前悉心準備的照片素材,只能先以樣品上陣,對於團隊來說,雖然棄置前期心血非常可惜,更不用說後續肯定會衍生更多測試項目,但只要是為了讓 MURO BOX 更臻完美,咬著牙也得做。
到了近期, MURO BOX 為了追求更完美的共振表現,決定再度變更箱體設計,依照專業大提琴家的建議,取消前方的“音孔”,讓共鳴能更完整地被包覆傳送。
光是木頭基座的部分,就已經不顧成本一直改款,更別說最核心的機芯組件,是如何從無到有開發出來,經歷多少次調教修正才得以協調運作,背後涵蓋機械工程、程式設計、工業設計和聲音共振相關等多種專業領域技術,沒有相關背景,實在很難開發出這樣一個音樂盒。
想不到,MURO BOX 的兩位創辦人竟然還真的都沒有相關經驗(汗)
一個是英文教育博士、一個在矽谷大公司任職韌體工程師,創業前,兩人本來就是情侶,在美國生活得頗順利,也決定牽起對方的手邁向婚姻生活,但就一個「我也想創業」的念頭,讓兩人再度手拉著手踏上名為“創業”的這條苦行天堂路。
取材的靈感來源,是我們都熟悉的松菸文創。一個園區內就有三家音樂盒品牌販售,他們嗅到這個市場的創業潛力,又,音樂盒也是對兩人有特殊意義的信物。
十年前兩人在奧地利遊學時,曾購買一個音樂盒,多年後直到打掃倉庫時才再度發現它的蹤跡,「可不可以試看看讓音樂盒更換曲目演奏?」,如果能夠幫音樂盒換歌,或許能延續對它的依賴,也就不會隨時間被人們漸漸遺忘。
寫程式不難,難的永遠都在硬體端。他們開始自學,進電子代工廠實習、自己纏線圈測試電磁、學習樂理、學習編曲、自學 Fusion 360 繪製 3D 模型,他們沒有先例可循、也沒有所謂的“貼牌”可用,但幸好,在台灣要做音樂盒,是個相當適合的起點,因為台灣不只曾是全球最大的音樂盒生產國,製作音樂盒的關鍵技術和品質也都是世界頂尖的!
專營航太工程的齒輪工廠、台灣唯一的音樂盒機芯工廠,以及專門生產火箭和核能工業用的潤滑油廠商,有台灣在地許多傳統產業相關人士,被兩位創辦者的積極和執著所感動,有些是不計訂單量情義相挺、有些是不藏私分享珍貴的製造經驗,自從 2016 成立公司以來,在 MURO BOX 每個膠著不已的關卡中,都有一個關鍵助力出現,幫助他們將 MURO BOX 成形,從 3D 模型拉拔成一座能奏出動人樂聲的音樂盒。
運作中的 MuroBox,光是看著就覺得療癒
眾所皆知,台灣的傳統產業擁有強大的技術能量,對新事物卻往往傾向「先觀望」的保守姿態,總習慣先看到足夠的“光”才願意跟進。
對 MURO Box 來說,2018 年初次在群眾募資的獲得的亮眼成果一度成為那道光,讓團隊能得到足夠的支持(不管精神或經濟層面都是),獲得繼續往前“爬”的動力,而後再經過兩年不斷地測試、磨合、掙扎,終於突破群募商品最大的隱形障礙—「以最穩定的品質出貨」,讓 MURO BOX 成為能夠進入市場,成為穩定量產的”商品“。
「我們心目中的音樂盒,是要能夠量產的音樂盒,是每個人都可以捧在手心,感受到震動的音樂盒」
先有人的情感挹注,機械的進步才有了意義,經歷兩年後的現在,MURO BOX 再度於國外募資平台 Indiegogo 上線,以更臻成熟的姿態,帶著來自台灣各技術領域的靈氣加持,讓更多人看見,這款 Made in Taiwan 的智慧型音樂盒。
MURO BOX 期待所掀起的不只是音樂盒歷史的下一個篇章,或許更是讓人們心中的那座小小音樂盒能再度轉起來,在經典芭蕾女偶和手搖音樂盒的復古情懷之外,能夠有更多東西被記憶與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