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於8月11日正式開展,不僅是台灣第一個以「族群」為主題的博覽會,首屆客博會更希冀以台灣為起點接軌國際,串連全球多元的客家文化,成為世界客家族群的文化交流平台。作為主展區,亮相桃園會展中的台灣館,以「扎根與共榮:有客當靚( 最美)」為題,透過三大主題呈現台灣客家人的自我認同以及文化的當代傳承與發展,並同時藉由14個縣市中客家族群不同的多元風貌,看見台灣客家的精神與活力。
偌大空間要逛起來確實得花上半天時間,為了讓逛展更為直覺,館內每個展區的識別,取用主視覺中不同色彩的色塊作為對應。像是台三線客莊盛產柑橘,取橘色對應,代表客家人的好客熱忱;六堆區域遍布山區、平原,以綠色對應,象徵和平、自然以及生命力。
台九線位處台灣東部,取用藍色呼應海洋環境,且也具有沉穩、平靜、航向未來的意象;都會客生活在不同族群及科技人文的交融處,取紅、青混合而成的紫色對應,象徵理性與熱情結合;其餘數個獨立縣市展區則反映客家文化蓬勃發展、遍地開花,故採表示活力、熱情、生命力的桃紅色對應。
台灣館主展區A、B 策展單位:柏成設計
主展區A透過過去、近代、當代等三階段,呈現台灣客家文化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藉由客家在台灣的分佈與遷徙、傳統生活元素的梳理,呈現出台灣客家的特殊性與在地性。「適應台灣」在竹編織的穹頂下帶觀眾初步認識客家文化與歷史;「豐富台灣」透過書本造型裝置陳列,紀錄台灣客家歷史上重要里程碑,回顧客家對台灣各領域的貢獻,呈現客家文化豐富並影響了台灣發展。
「共享台灣」則是透過吧檯式的休憩區,集結台灣客家在教育、地方創生、文化等各領域的當代樣貌,看見客家文化邁向未來的豐富性。
主展區B「客家進行式」則為互動科技與遊憩區,讓大人小孩經由互動更加親近客家語言與文化。
台三線展區
18世紀客家人渡海至北台灣開墾,因應海洋時代全球化需求,客家先民在北部丘陵地區拓墾山林資源,以樟腦、茶等物產帶領台灣貿易發展,扮演鏈結世界經濟的重要角色。 台三線從桃園大溪至台中東勢路段,沿著淺山、丘陵蜿蜒,不只扮演交通運輸功能,更承載客家族群在台拓墾、篳路藍縷打造台灣輝煌國際貿易的記憶; 台三線蘊含著豐沛的客家人文資源,從陂塘、物產到茶金,呈現出過去客家人奮鬥拼搏的歷史故事,今日則是政府推動「國家級台三線客庄浪漫大道」的所在,集結生活、文化、生態、產業以及歷史縱深的客家文藝復興新起點。
桃園市-客家無限之詩(策展單位:偶然設計)
巧妙地融合了地方獨特的水文地理脈絡,從上游的陂塘延伸至出海口的海客景觀。展區以富有詩意的方式將先民的智慧和文學詩詞相融合,從再現自然而然出現的陂塘地景,到深入探索文學和意識的奧妙,最終進入相互滲透連結的沉浸式互動體驗,觀眾們被邀請共同書寫多樣的客家文化。這種互動就像水體的循環一樣,不斷地創造出無限的生生不息,使客家文化在當代得以煥發出全新的意義。
新竹縣-信念匯聚之地(策展單位:偶然設計)
新竹縣客家的文化信念源於大地,深植於河谷丘陵之間。在歌謠與勞動之中,在物產與器物之中,竹縣的地土滋養著不斷流動的客家文化動能。從隱藏的地氣、信仰和血脈,到明顯的技藝傳承和物產保存,都彰顯出新竹縣客家所孕育的神聖美學。在這裡,它們匯聚、積累,然後向外散播,成為一個具有凝聚力和號召力的信念之地,蓄積著客家族群的核心力量。
新竹市-客家煉金術(策展單位:偶然設計)
竹塹客家人從丘陵走向城市,以奮鬥意志和創意思維拆解傳統形制,融合諸多元素後成為適應轉變的積極群體。 從農耕織作、工業製造、科技產業,屢次參與竹塹城量的轉變和質的提升,歷經蛻變精鍊,客家人從不曾缺席。 在傳統與科技相互輝映的竹塹城內,堅毅勤奮、積極向上的客家人,將與未來的世代,共同譜寫出嶄新的篇章。
苗栗縣-山項.尋(策展單位:雙象文創有限公司)
「山項・尋」(山上・找)是苗栗客家生活文化精神的意象,充分運用自然資源的營生活動,與環境互動譜出的人文篇章,造就了苗栗客家文化的諸多瑰寶以及山城居民的胸中丘壑。 展場設計結合苗栗山城丘陵地形與登窯,引領觀者隨著地形起伏來洞見苗栗陶藝、木藝、文學與演藝的精彩亮相與轉身,入口裝置藝術以光柵結合硬頸攝影群的羅漢章「家在此山中」與黃勝沐「相堵頭」兩件作品,由一人負隅獨行入山開墾的影像交織著山坡上下兩人的不期而遇,由一而二,相生萬化,文明乃棨,揭櫫「山項尋」的深刻意涵。同時規劃有趣的「石虎秘境」AR多媒體內容,除了感受山城也有新奇有趣的體驗,歡迎走入山林,一起體驗苗栗客家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台中市-沐山之客-沐浴山林豐饒生態的山城客家(策展單位:樸實創意)
大埔客家沿著大甲溪流域,建立依山傍水的山城聚落,海拔260-340公尺的淺山環境,母親之河與山林相織,孕育出在地豐饒的自然生態,看見大埔客家的土地生態哲學。台中市展區以沉浸式入山感官體驗為始,閱覽在地客家聚落生活樣貌,從豐饒果物背後的友善農耕,見證了客家人敬山愛水的信念,堅守生態平衡的永續客庄。
場內250罐平安水將在展覽最後一天開放免費索取,希望將神明祝福傳遞到更多地方,並將玻璃瓶永續循環利用,呼應大埔客家環境永續循環的精神信念。
六堆展區
六堆是目前所稱「客庄369」中,最早開墾的區域。1721年朱一貴事件,下淡水溪(高屏溪)流域的客家墾民組成聯庄自衛組織,「堆」是客家話「隊」,前堆、後堆、中堆、左堆、右堆、先鋒堆,合稱「六堆」。六堆分佈於大武山下沖積扇扇端湧泉帶,具備得天獨厚的灌溉水利,雙冬早稻的肥沃土壤平原,讓稻米不僅自給自足並回銷中國,人力集約與大量勞動投入形成大宗族社會,並逐步發展出聯庄組織。六堆長久以來以地域、宗族凝聚眾人,倡導晴耕雨讀精神、守護鄉土家園,時至今日客家精神仍舊在高雄、屏東客庄土地上傳承延續著。
高雄市-觸動未來客(策展單位:嶺東科技大學、伊德設計)
序曲1736:右堆先民沿荖濃溪遷徙瀰濃山下,開埤作圳拓墾良田;勤奮篤實、重視文風的耕讀精神鑲嵌在聚落生活。轉身1992:反水庫運動與WTO,年輕客家思想回鄉,爭取生態、生活與生產的永續觀。北客南遷、都會客家落地生根,文化交融,現代客家誕生。 觸動2023:山海河港、物產豐饒,族群交融,培育多元人才,投入客家藝文及產業創新,百花齊放觸動未來,創新客家在世界發光。
屏東縣-聚域六堆之客(策展單位:朱志康空間規劃)
三百多年來,六堆的客家人經歷時代與政權的更迭,仍留存了自己語言、信仰與文化特色,「六堆」也從保鄉衛土的民間聯防組織變成文化群體的代稱。 客家族群以其卓越的治水技術,在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屏東平原上開埤做圳,並開始在台灣落戶定居。 此次屏東展區將以擺動的稻浪如詩歌的旋律,串起六堆客庄人從歷史人文到產業轉型的客家精神,謳歌屬於六堆客家人的豐收記憶。
台九線展區
台九線公路貫穿花東地區,坐擁高山、縱谷的東台灣,現今稱為「原住民」的南島語族群久居於此。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帝國政府實施「開山撫番」政策,漢人拓墾者開始遷移至此。日治時期,因殖民政府的招募,吸引更多客家人來此開墾。除了受雇於糖廠種植甘蔗外,1924年至1934年日本政府進行第二期河川調查,對秀姑巒溪和卑南溪等東部主要河川,進行整理後產生河岸畔新生地,客家人將新生土地拓墾為今日富有美名的關山及池上等良田,為台灣東部發展帶來深遠貢獻。歷經時代的更迭,遷徙至東台灣的客家族群,與其他族群共同生活,從通婚、換工的互助合作,到傳統活動的相互參與,展現出客家與其他族群共生與共榮的獨特風景。
花蓮縣-洄瀾縱谷好客 (策展單位:當若科技藝術)
花蓮客家的「二次移民」,翻山越嶺歷經生存挑戰,是追尋也是回歸,在好客的洄瀾縱谷找到了落地生根的住所。扎根在花蓮土地的後山客家人,汲取在地風土,並與各族群文化交流,融合出多元創新的獨特面貌。展場以「洄瀾」意象作為設計概念,結合科技藝術與自然媒材,兼具意料之外的視覺饗宴與人文溫度,串起花蓮客家的歷史與未來。
台東縣-客家.原鄉.新故鄉(策展單位:綠地創意設計)
客家先民翻山越嶺經由浸水營古道,篳路藍縷來到原民文化豐富的台東落地生根,經過轉移-落腳-共融,與不同族群一同生活、文化相互激盪下,在各鄉鎮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原客」生活樣貌,創造出屬於台東的「客」家.「原」鄉.「新」故鄉,歡迎共下Pakelang,與自然一起對話,感受台東生活的美好。而本區也透過裝置再現屏東六堆客庄的金黃良田。
南投縣-客中有客,南投好客氣(策展單位:七頂創意有限公司)
南投客家族群依山而居,彼此互助發揮創意與韌性,發展出多元的面貌,因此展區設計以「群客力量」的沈浸式互動體驗,邀請觀眾體驗客庄大節之一「南投·國姓搶成功」,感受客庄的熱情與震後再團結的生命力,接著打造走入山中的空間層次,認識「山中有客」的客家遷徙脈絡。穿行山中,並致力南投客家產業升級,在南投「返客成主」,更因匯聚了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五大客語腔調,並與各族群羈絆共榮,而形塑出南投「客中有客」的獨特概念。
獨立展區
雲林縣-覓覓詔安 -百年文化釀造的神秘詔安風味(策展單位:樸實創意)
詔安客家堅韌不拔的硬頸精神,參與了雲林農業發展,開墾出片片良田與農地。雲林展區以農村生活為載體,從雲林的土地、農業、作物作為出發,連結到詔安客家的文化、飲食、人,尋覓客家適應在地的文化釀造,發酵客家與生活的連動。在雲林展區享受一場豐醇滋味的客家饗宴,讓神秘詔安的獨特風味持續擴散。
台南市-台南400.客與同行 -府城四百年潛藏客家(策展單位:樸實創意)
台南有客家人嗎? 2021年全台客家人口統計,台南有13萬的客家人,於各縣市排名第10。客家人甚麼時候遷移到台南?1636年「熱蘭遮城日記」記載客家人擔任荷蘭人和西拉雅族之間的翻譯,是最早有客家的文獻紀錄。隨鄭成功來到台南的客家將士,其拓墾軌跡至今仍有脈絡可尋,也留下相關的地名與街道。 台南不僅有客家人,而且為數甚多,更是最早出現客家人蹤影之地。 台南客家,顛覆我們對客家的認知。 本展場揭櫫,台南客家和我們想的客家不一樣。
都會客展區
雙北地區於18世紀即有客家族群屯墾的紀錄。20世紀下半葉以來, 隨著1960年代後期展開的都市化腳步,移居雙北的客家族群日益增加,是為都會客。都會的生活百態與原鄉 客家庄群居的生活形式不同,客家人在都會中逐漸隱形, 都會客的客家認同與文化保存面臨挑戰,1988年移居到雙北都會區的客家人發起「還我母語」運動後,客家人的自我認同被重新喚起,帶動中央與地方政府開展各式客家政策,並形塑出獨特客家樣貌。
台北市-發聲.發生(策展單位:黎歐創意)
有別於原鄉客庄,臺北客家已經走出了都會客家獨特性,具有號召與領航的特質,以文化信仰為根基,連動一系列的創造、變動與革新,打造屬於都會的「客式生活」和其文化厚度。臺北市兼容傳統與創新,涵蓋母語落地、性別平權到SDGs接軌國際,透過文本採集、文化轉譯、文化IP授權和國際影展獲獎等具體事蹟,為臺灣客家做出貢獻。
新北市-客之繹術(策展單位:無有設計)
新北市擁有67.2萬客家人,是臺灣第二大客家城市。17世紀開始,客家人陸續遷入,與不同族群透過「新舊共融、多元共好」不斷地演繹進化。展區透過「尋根」、「深耕」定義都會客家新面貌,並以「兼容並蓄,共榮共享」作為脈絡。以互動式遊戲、多方族群講客對談與沉浸式投影呈現多元價值的客家文化資產,展現出「都會客家」文化底蘊。
更多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資訊可洽活動官網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各單位
追蹤大人物
大人物FB|大人物IG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