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年重整、前身為基隆文化中心的「基隆美術館」4月正式開館,首檔展覽《未記持》(bē-kì-tit)由基隆市文化局與水谷藝術共同主辦,並由藝術家林宏璋策展,結合22組國內外藝術家,以基隆為背景,探究台灣十餘年來當代藝術的「歷史轉向」,通過空間裝置、錄像、攝影等多種形式作品,反映歷史、記憶與未來之間的複雜關係。
「未記持」的概念源自於對台灣當代藝術「歷史轉向」的反思,以及對基隆地方性的想像、回顧與展望。展覽通過藝術作為「物」的概念,探討了自反性歷史書寫的可能性,並對應了多個面向的記憶工程,從而串聯起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識流動。展覽包含空間裝置、錄像、攝影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新思考歷史的意義與未來的可能性。
展覽分為五大展區—「定居殖民主義與殖民主義」、「先驗歷史物」、「冷冷戰」、「外置記憶的政治」、「檔案病」,分別探索不同主題下的藝術作品,展示台灣歷史與文化的多樣性。藝術家將透過視覺、聲音、影像等媒介,呈現複雜的歷史觀與身份認同,探索記憶、文化與政治的交匯點。
定居殖民主義與殖民主義
劉柏村《錨——泊》
船作為一種承載體,承載了自身及時間的積累痕跡,亦乘載著遙遠且遼闊的他方想望。以「時間之船」為主題,雕塑與裝置藝術家劉柏村的《錨——泊》一作,打造了一個外貌斑駁脫落及腐鏽的金屬物象。
秦政德 & 游佳臻《描,寫》 《描,寫——山海穹蒼》 《描,寫——花架子》
此次合作《描,寫》計畫中,秦政德《描,寫——山海穹蒼》將以獅球嶺砲臺為中心向左右延展,分別在基隆港口、火號山、二沙灣與和平島的至高點埋設基點,並將隱藏、遺忘在基隆山海穹蒼下的三角基點碑石為目標,透過拉遠的視野試圖重新繪製屬於基隆這座門戶港都的天際線。
游佳臻《描,寫——花架子》則透過另一個微觀視角,在這些地點仔細觀察砲座現今與蕨類、小草緊密連結的狀態,在另一種測量方式中,想像蔓延出我們與戰爭歷史之間的距離和時間感。
林安狗《牙齒、血液與鄉愁》
以日治時期身兼牙醫師與文學家身份的周金波為發想。大正九年(1920)出身基隆的周金波,求學時期大多在日本度過,昭和十六年(1941)畢業於日本大學齒科專門部後,返台繼承家中診所,陸續投稿多篇小說至西川滿主導的《文藝臺灣》。其出道作〈水癌〉刊出後,曾在台北放送局朗讀播出,內容描述東京留學歸來的牙醫師遭遇一位好賭的母親,寧願花錢鑲金牙,卻不願救治口腔壞疽發炎的女兒。
日本齒科教育自大正年間至昭和初期提倡「歯牙病竃(中心)感染」學說,開始注重口腔局部與人體全身健康狀態之關聯。本島人學醫從醫,是接觸現代性最為直接的一條道路,兼具文明的追求與家族營生;然若從事文學,則不免內外交迫,身處伴隨文明而至的殖民性和與生俱來的本土性之間,周金波作為齒科醫師的「我」投射至文學創作的「我」所產生的思辨,瀰漫著野心卻終究動彈不得的無奈。牙科診所作為空間裝置,觀者進入後置身病患的處境——躺在診療檯上張開嘴,眼睜睜地聽著朗讀的國語,身體處於無能/不能發出聲音的失語狀態。
周武翰《靈場模擬器》
日治時期的日本人對照殖民母國佛寺的山門,做成33尊觀音石像分別供奉於基隆多間寺廟,以複製靈場(写し霊場)的方式模擬製造靈場,鼓勵藉由石像巡禮朝聖(pilgrimage)。《靈場模擬器》嘗試轉譯「基隆西國三十三所靈場」遺跡所啟發的「模擬」與「巡禮」遊戲,發展成為建築空間裝置作品。
先驗歷史物
蔡國傑《制度之外:雨水充電樁》
雨水落地前其所有權不屬於任何國家、城市、制度、主體。《制度之外:雨水充電樁》是一項「可以分配好的水電工程」,借「水能發電」的計數和分配形式,讓民眾於展覽現場能夠取用到由基隆大水塔上空雨水所生產出的電,從雨水中直接獲得的「權利」與基隆大水塔的實時監看進行雙向並置,強調一種諸眾與制度的對峙。
吳家昀《黑色風景》
座落於美術館的宮殿裝飾下方,混合水墨山水與園林假山,以曖昧的形體象徵不同世代對歷史的執著和迷惘,並於裝置內部透過映射反轉上下覺知,再現隱形的天花板,以闡述重疊的台灣史,邀請觀眾探問個人和空間──身份與國家。
何彥諺《彷彿不曾來過》
以創作者和一艘廢棄漁船的相遇為契機,於三年之間觀察其變化,並將個人經驗和船歷史交織。大船的身世作為理解全球貿易敘事下的一片拼圖,揭示了台灣遠洋漁業自八〇至千禧年後期間,受國際市場制裁下所面臨的暗處現實;同時,廢墟漁船與其生命以豐富神秘的姿態,開啟創作者對於時空狀態的探索。
吳天章《港口情歌》
冷冷戰
致穎《文化館》
作品由一套五枚的紀念幣及透光的單色圖像所組成,靈感來自於中國政府於2003至2005年間所發行用作政治宣傳的「寶島臺灣」紀念套幣。藝術家延續帶有地緣政治想像與宣示的物件設計,提出一套全新的紀念幣提案,幣面描繪出深受國際利益影響所成立的五座非洲文化機構,包含劇院、文化宮殿、歷史博物館與藝術館等,它們皆由中國跨國公司贈與或建造。圓形光箱上所陳列的黑白圖版作為啟發本作幣面設計的初始資料,實際上揭示了跨越國界與時空的全球資本殖民歷史,將隱藏在政治折衝背後難以窺看的節點組成一幅可視的符號星圖。
作品進行了基隆地區港邊美軍酒吧群的踏查,在唯一僅存開業年份最久的哥倫布酒吧裡,將催眠過程投影在空間中,藉由在地耆老們對於基隆地區美軍的口述歷史紀錄,期待在美軍駐台的研究裡加入當代藝術的觀點,帶出冷戰時期裡不可視的美援故事。
外置記憶的政治
沈昭良《威權歷史遺址:新店軍人監獄/基隆港》
《不義遺址:新店軍人監獄/基隆港》,即是回應空間/景觀書寫的可能,針對曾是二二八事件屠殺現場的基隆港區,以及台灣現存於白色恐怖時期,使用時間最長的新店軍人監獄的內外部環境、空間,所進行的攝影再現與視覺組構。
「港都舊情」系列作品為鄭桑溪攝影生涯的代表作。他以長時間且細緻的手法,完整地紀錄基隆五〇、六〇年代的城市發展樣貌。作為其跨時最久且產出最多的系列之一,他拍下家鄉基隆的各種慶典、地標、風俗民情和市民生活的百態。而地緣關係也使其得以在不同時間點,以各種角度和器材重複拍攝相同景象,獲取不一樣的意象及畫面。其紀實風格的攝影作品,真實地保存了基隆當時的人文風貌與城市景觀,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基隆美術館《未記持》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追蹤大人物
大人物FB|大人物IG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