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獨立音樂圈友人總是說,不要害怕成為時代的砲灰。
砲灰,指的約莫就是電影主角 Lyewyn Davis,這個人物原型,來自美國六0年代民謠狂潮前夕一介沒沒無聞的歌手 Dave Van Ronk,他是 Bob Dylan 本人欽定的啟蒙先師,而當觀眾在片頭與片尾同一場戲中,瞥見 Dylan 那場敲響民謠聖鐘的演出同時,Lyewyn Davis 正在該店後門被一個他惹到的老男人揍。人們覺得他很笨,他很慘,老大不小還過著窮日子只為了追求音樂理想,求之不得為什麼還不放棄?卻不知所有看似橫空出世的時代英雄,腳下其實都踩著千千萬萬像他這樣身先士卒的炮灰小人物,大家說他在做無謂的掙扎,但這些掙扎難道不是為社會整體累積著改變的力量?
電影故事簡單樸素,描寫的時間也只在幾天以內:脾氣差惹人厭的Lyewyn Davis重覆著同樣生活:收不到版稅、天天借宿沙發、搞大女人肚子、弄丟別人的貓、試唱就被打槍。他一度想回到老本行跑船賺錢卻弄丟海員證,事事無疾而終,天寒地凍的冬天,音樂夥伴的自殺又是雪上加霜,這讓他無緣於當時流行的重唱組合,只得孤軍奮戰,也加深了他對商業操作的鄙視,終於成為一個自外於群體、堅持自我路線卻走不進時代的…對,人們認定的loser。
導演科恩兄弟說明,《醉鄉民謠》是為了追憶一個盛大年代來臨前的黑夜,而不僅是為一位歌手作傳,就像王家衛解釋自己的《一代宗師》那樣。人類史上的勝者寥寥可數,但敗者遍地皆是,然而關注成功的是世俗,關注失敗的是藝術,所以記錄了「不得志的音樂人生」的《重金屬叔要成名》和《尋找甜蜜客》也才會那麼動人。
事實上,Bob Dylan是崇拜Dave Van Ronk的,只是你若來得早了就會死在沙灘上,你來得正好便順勢站上風頭浪尖,誰將功成名就,誰又將黯然神傷,那都是巨浪襲來之後的事了,眼下最重要的,是成為催化那場大浪的一份子。
------作者簡介------
孫志熙
現任電影雜誌編輯
吞食電影並永遠感到飢餓
從鳥瞰視野看世界,人人都是小人物
最柔和的畫面,最辛辣的議題
試試理解那前衛的孤獨─《大同:康有為在瑞典》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