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的議題引發愈來愈多人的關注,開始探討食物製造與環境的互連性,以及「吃」的方法所醞釀出的各地文化,今年首批來臺交流的以色列籍駐村設計師 Ori Ben-Zvi、Maya Ben David 就透過不同的文化目光,探究臺北街頭小吃與路邊攤販的千姿百態。
從包水餃的過程、製作花生捲的機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竹籤,都是吸引以色列籍設計師目光焦點,而這些引發設計師「興趣」的背後,更是蘊含了臺北夜市文化中,人與食物、人與攤販、以及人與人與攤販間的社會連結和在地飲食文化間的關聯及對照。
本身具有社會設計與家具設計背景的 Ori 與 Maya,透過觀察夜市攤販、餐盤、桌椅等,運用創意思考,重新解構路邊攤販傳統的飲食習慣,將我們一般常見於夜市的鐵板凳、裝取食物的塑膠籃重新解構,延伸設計出一款再造後的桌椅。這款單人桌椅,不但輕巧不占空間,且全都來自夜市常見的素材,為夜市文化帶來創新的便利性,也產生出新的食物體驗設計。
說到台灣小吃文化,你絕對不陌生的兩樣東西---滷味的紅色塑膠籃和大紅燈籠!
單人設計的桌椅,同樣用了常見的白鐵椅,並焊上迷你餐架,找個空位一放就可以開動了!(設計師的示範架式頗專業,好想知道他在吃什麼喔XD)
photo credit:street eats
在人擠人的夜市裡,每吋空間都彌足珍貴,駐村設計師 Ori 與 Maya 將他們兩個多月來,在臺北街頭所觀察到路邊攤傳統的販售形式與心得,導入「社會設計」的思維來檢視與改善夜市的社會層面問題。
photo credit:Gareth Moon
photo credit:Gareth Moon
雖然這組單人桌椅實在很有意思,但是根據我們長年穿梭在夜市的經驗來看(推眼鏡),兩位以色列設計師還是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這套桌椅方便了單人顧客,卻沒方便到老闆,每到收攤時刻,這桌椅肯定讓人不知道該擺哪兒阿阿!
資料提供:
Street Eats 駐村研究紀錄網站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吃對了比瞎吃更重要!台中第二市場美食地圖
台式風味手工個人獨立刊物ZINE:「飲食記(二)」
來去ㄙㄟˊ夜市,台中六大夜市巡禮
「大人物噗浪 」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