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瀨直美近期的電影路線可以說相當明確,世界觀也一以貫之,以下試著做出歸納:第一,故事以老人、中年人、青少年為三角結構,青少年會成長在單親或是採取非典型教養方式的家庭,而中年人在一開始則都是三邊關係中最弱勢的一角,通常是疲憊無力、壓抑隱忍的,那些被創作者最殘忍對待的角色,往往也就是他自身的投射,前作《第二扇窗》男女主角的母親們一個是女巫,一個流連男人之間,《戀戀銅鑼燒》的女學生之母也專門得到一顆「把家事丟給女兒做、自己和男友講電話」的單獨鏡頭,這些中年女性特別容易令人聯想到導演對於自身,或者對於相同世代(七0前後)生存之道的觀察甚至揭穿。第二,一定會出現的兩種鏡頭是大量的主觀視角看景與看物,再者是人物跟拍,以接近紀錄片的拍攝形式來力求真實。第三,強調人與自然萬物的互動,東方哲學意境不僅是她個人招牌,想當然爾也是國際影展拿獎利器,請再度參照上一部作品《第二扇窗》。
不過比起《第二扇窗》,《戀戀銅鑼燒》的情節更加工整且也通俗,通俗意指配樂、剪接、調光等技術方面的精細製作,要不被催出淚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故日本票房告捷,上映首日甚至登上賣座冠軍,也因為這抹清透暖和感,獲得不少「若說是是枝裕和拍的也不會被懷疑」的評語,但我想是枝裕和會把悲劇性再刷淡一點,可能也不會拍演員嚎啕大哭的特寫。
去年和今年的兩部片存在一些相互對映之處,尤以最後一幕為甚,《第二扇窗》談生多一點,電影結束在孕育生命的海洋;《戀戀銅鑼燒》談死多一些,即便最後千太郎(永瀨正敏飾)因為受到德江婆婆(樹木希林飾)的鼓舞,原諒、接受了犯過罪的自己,終於能開口叫賣他的銅鑼燒,但他身後盛開的櫻花卻又象徵著死亡前最美的一刻。生與死,便是如此在河瀨直美的電影裡不停輪替。
------作者簡介------
孫志熙
現從事電影與文字工作
吞食電影並永遠感到飢餓
【電影吞食部】小老鼠河瀨直美 《第二扇窗》
【電影吞食部】愈小的罪,愈需要被原諒吧 《東京小屋的回憶》
比擬相片的真,以色鉛筆描繪出寧靜的東京巷弄美景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