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嵯峨、嵐山、宇治是真正的京都?
走過花見小路、拜訪過清水寺,就是京都通?
穿著和服、吃著湯豆腐,就算體驗京都生活?
這些都是「京都」,卻又不是「真正的京都」......
是歷史,也是生活,千年繁華下的自以為是。
作者井上章一1955年生於京都府,居住在京都近60年,本書寫出他對京都的透徹理解,道出深愛這個古都的理由。
從京都和尚與花街藝子的關係,到幕府戰國時代寺院為將軍提供住宿以及和尚的歌舞服務……
娓娓道來,以諷刺又詼諧的語氣揭開京都洛中人的不平凡。
在過去,只要是稍具規模的都市,都有繁華的花街柳巷。應邀到料亭接待客人的藝妓打扮得花枝招展,在街上款步往來,這是昔日全日本酒客都很熟悉的景象。
但現在會請藝妓來陪酒的男客,人數已經大不如前了。想要小姐接待的男士,都會光顧有女公關的酒店,或是夜總會,用三味線和舞蹈點綴宴席的藝妓,已經不太能撩撥起男人的興緻了。
實際上到了二十世紀後半,許多城市的花街相關業者都紛紛轉行,藝妓也是,現在已幾乎難得一見。就連首都東京的花柳區也沒落不少,僅剩向島或神樂坂一帶還保留了一些。
至於京都,與全盛時期相比,不可否認地亦是江河日下,但想想全國花街的低迷狀況,我認為京都算是很努力在維持了。事實上只要前往祇園一帶,經常可以看見藝舞子在路上緩步徐行的身影,遇到年紀幼小的舞子的機會也不算少。
看看她們,就可以知道有新的人才持續投入這個世界,與只能偶爾瞥見老妓的城市不同,這裡的花街維持著青春活力。
現在的日本,想在戶外看見藝舞子的機會已經相當罕見了。因此觀光客一遇上她們,便會圍觀或要求合照留念,她們也會在時間許可範圍的內盡量配合。但也有些藝舞子被外國觀光客包圍,不知所措,甚至被外國人動手觸摸。花見小路一帶被當成日本花柳文化的主題樂園了嗎?穿和服的藝舞子看起來可能就像遊樂園裡的吉祥物。
看到被說著中國話的大叔糾纏的藝舞子,我也深感同情。就算藝舞子跟他們說「請不要摸」,他們大概也聽不懂,又不能擺臭臉拂袖而去,雖然事不關己,但還是令人禁不住萬分同情,不過其中有些可能是假冒中國人的日本歐吉桑啦。
許多外國觀光客都把在京都工作的藝子(geiko)當成藝者(geishya),他們的對話當中,也常出現「藝者」一詞。關西長年來慣用的「藝子」一詞,結果還是沒有推廣到全世界,英語和法語納入的都是關東式的「藝者」一詞。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藝子和藝者的不同。以前在宴會上表演才藝,娛樂客人,原本是男人的工作,不管在江戶或京都大阪,他們因為身懷才藝,被稱為「藝者」。
武藝的達人叫做「武藝者」,「藝者」這個稱呼也是這樣來的。
十八世紀中期,開始有女人在宴會中服侍客人。京都一帶,為了將新登場的她們與男性藝者做出區別,所以稱她們為「藝子」。隨著男性藝者漸漸地消失,現在只剩下女性的藝子。因此說到藝者,指的是現在已經看不到的歷史上的男性。
相對地,在江戶,新加入的女性因為是女性藝者,所以被命名為「女藝者」,傳統的藝者(男性)則改稱為「男藝者」。男藝者漸漸式微,宴會只剩下女藝者活躍,所以用「藝者」稱呼女藝者的說法便普及開來,最後成為女性藝者的代名詞。
總而言之,把女性藝者簡稱為藝者的,只有江戶東京的花柳圈,京都大阪一帶還是稱她們為藝子。
近代日本是透過江戶的東京政府來與世界接軌,這也是為什麼傳播到世界的是「藝者」而非「藝子」一詞。京都是最完整保留十八世紀以後花柳文化的都市,為了表達敬意,希望外國人至少在京都能稱呼她們為「藝子」,雖然外國人還是把她們也當成了「藝者」。從這種小細節,也讓人深切感受到由東京的中央政府主導的國際潮流。
附帶一提,「藝妓」是藝者與藝子的總稱,有時也被用來做為官方的正式用語,比方說「藝妓管理規則」。花街很少聽到「藝妓」一詞,不過這個詞彙的優點是,關東關西皆可平等使用。比起不倫不類地寫什麼「祇園的藝者」,寫成「祇園的藝妓」還像話多了。如果覺得這樣太嚴肅,寫做「藝妓」,旁邊標明讀做「geiko」也可以。唯一的缺點是,「妓」一字指女人,無法連江戶初期的藝者(男性)都囊括進來。
兼容並蓄的傳統與現代,攝影師鏡頭下的京都街景
2016京都必訪秘境:有「日本威尼斯」之稱的絕美小漁村!
抹一口京都風味的潤澤,四款名產化身為古色古香的竹管護唇膏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