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自動化機械生產之後,過去仰賴密集勞動力的製造業,幾乎脫胎換骨,有了大幅的躍進,節省下來的人力可以從事附加價值更高的研發、設計,把重複性較高、比較單純的組裝作業留給機器,也因為如此,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手工生產時代的生產過程,真的會如劉姥姥入大觀園一樣的大開眼界!
在1950年代中期,這間位於倫敦北部的工作室,一年大概可以製造出六萬顆地球儀,而和大家想像中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原來過去要製作地球儀,還會用到報紙喔!
首先,要在木球上依序貼上報紙和棕色的厚紙條,製成外殼後,再裹上一層層的石膏,而且還要一邊旋轉球體,一邊用濕石膏確保表面光滑,光是這個步驟就要花上六個小時,之後等石膏乾了,才會貼上地球儀真正的表皮,不同塊表皮之間的細縫,還要用同樣顏色的顏料修補好,「地球」才不會有裂縫。最後,均勻噴上亮光漆,就算是大工告成。
從影片中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男女分工還蠻符合一般對男女專業技能的既定印象,像是黏貼、補色這種比較需要細心的工作,就是由女性來作,至於需要出力的打模、噴漆,則是由男性負責。不過......如果男女工作互換的話,地球儀就會因此變得凹凸不平,而且有些「大陸」還會被貼得歪七扭八嗎?(好奇)
延伸閱讀
新聞片段的歷史價值,回到1960年代看壁紙工廠的製程
維多利亞時代的手搖製糖機,滾出復古年代的甜蜜回憶
【短片欣賞】濃縮了解傳統印刷書的生產過程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
來源網站source
新聞片段的歷史價值,回到1960年代看壁紙工廠的製程
維多利亞時代的手搖製糖機,滾出復古年代的甜蜜回憶
【短片欣賞】濃縮了解傳統印刷書的生產過程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