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刷,是在電影院大銀幕看的,第二刷,是從 LINE TV 接上家裡電視重溫的,意外的發現是,原來這部片更適合用小螢幕表現,因為能把故事本身欲訴說的促狹逼仄、來自四面八方的近身壓迫感襯托得更好,而它本來也就是公視「新創電影」品牌的首發之作,簡言之是豪華版的「人生劇展」,身為其常客的導演曾英庭,過去幾年已陸續交出《椰仔》、《双重約會》、《衣櫃裡的貓》,而這次除了業主加碼製作預算(約 150%)和映演資源(戲院點映 + 影音平台上架)之外,本片的執行細緻度(場景、選角大受好評)及導演功力亦毫無疑問同步升級,質感甚至可說是屌打市面上五、六倍成本的院線國片。
劇情以「青年貧窮」議題為發想,時間橫跨民國 89 至 105 年,分為青春、自由、風暴、求婚、返鄉、勇氣六個章節,主角們經歷相識相戀、父親自殺、黑道討債、感情危機、出走中國、落魄返台的 20 至 36 歲區間,每個章節都安插了政治、選舉新聞用以提醒時序、製造觀眾的帶入感,也等同於逃無可逃的殘酷當下感;每段新聞內容乍看可有可無,實則隱約預示著主角下一階段的走向,這樣的設計除了強調金字塔最頂層與最基層的斷裂,升斗小民擁有的不過是假性的選擇,仍然只能不明究理地被時代洪流推著走,同時亦是片中/現實社會青年世代因父債子還、世道每況愈下而同感虛無絕望的諷喻對照。
作品總是容易透露作者的處世和創作狀態,一直以來曾英庭都是謹慎自持的,這次他已然避開所有台灣電影在角色行徑、口條、劇情動能上常見的雷區,唯一弱點只有女主角李曉萍(溫貞菱飾)16 年如一日的髮型與外貌;本片之於生命段落的敘事取捨相當高明,緊湊而沒有半點廢話,周邊角色雖然繁多,但表演卻能達到高度統合,曾英庭自電影研究所時期拍攝友情、愛情、親情的人情三部曲短片(個人尤愛講述親情的《煙火》)以來,對情感互動的掌握在本片來到新境地,勿論中後段那些張力滿點的激昂衝突,早在第二章父親火化那場戲,僅用一顆長鏡頭就奠定了男女主角互補的性格與關係模式。
曾經和曾英庭聊過彼此對韓國導演李滄東的的喜愛,本片即使並非有意,恐怕還是下意識地受其感召了──切片式的故事結構、精神最受折磨之時作詩、牆上那幅指涉內心嚮往的畫,不得不說就像熔《薄荷糖》、《生命之詩》、《綠洲》於一爐(延伸閱讀:【電影吞食部】李滄東:生命的叩問者─《薄荷糖》、《生命之詩》)。
另一方面,由於人物塑造很大程度根基於他的個人生命經驗,而飾演男主角的傅孟柏在曾英庭歷年作品裡,其實就是尚皮耶李奧之於楚浮、丹尼拉馮之於李歐卡霍這般導演銀幕化身的存在,諸如開場的足球隊設定,是曾英庭自身的青春往事;在「返鄉」章節,施人傑穿著去和女友重逢的那件英超兵工廠球衣(呼應兩人學生時期在運動場的初次見面),就因見過曾英庭穿而令我印象深刻;他片中的爸爸總會拿水梨給孩子,是因為他自己的父親也愛買水果等等,當然這部分的創作者觀察就純屬我個人嗜好了。
父債子還,於是重蹈覆(父)轍,這大概是本片最堅實的劇情中軸,施人傑明明在開頭對父親遺體怒斥「臭俗仔敢死不敢活」,自己最終卻也殊途同歸,這讓看過兩次片子的我仍不停自問:施人傑和李曉萍必須死嗎?難道真是因為讓角色死掉比讓他們活著來得簡單嗎?後來我找到另一種理解方式:殺死他們就像殺死脆弱的自己,儘管男女主角在片尾雙雙自殺,可是那一章節被命名為「勇氣」,那是讓壞掉的自己死去的勇氣,也是讓新的自己重生的勇氣。
附錄─於此與我的導演你,之五:曾英庭(人物側記,寫於 2014 年)
------作者簡介------
孫志熙
現從事電影與文字工作
吞食電影並永遠感到飢餓
【電影吞食部】我們還是需要一個歷史控的魏德聖─《52 赫茲我愛你》
【電影吞食部】導演生涯路上的第一道隘口─《再見瓦城》
【電影吞食部】東京奧運新一波宣傳要點,就決定是自殺觀光財?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