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北文創基金會主辦,全國入選製作費最高的《2017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百萬徵件活動,4 月 20 日起至 6 月 26 日為止,展開為期逾 2 個月的報名作業!今年的徵件主題是「原。味」,鼓勵年輕創作者回溯初心,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味,透過視覺設計、展演、多媒體、影音、行動藝術等不限形式的媒介呈現。
一般人對「原味」最直接的聯想是食物,其實原味二字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涵,就是「初心」。連續三屆擔任《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評審的水越設計創辦人周育如認為,一個希望為自己的人生不斷累積厚度的人,必須學習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時回頭檢視自己的出發點,這樣一來,每次行動、每個意念才能在不知不覺中與那個最原始的初衷契合,「發現自己的原點,是人生一個重大轉變的開始,也就是所謂『本心』。」
今年甫加入評審陣容的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說,原味傳遞的是一種雋永,讓人思考自己創作的根源、作品與土地的關係,「不僅要去探索這個味道,更要去探索自己原本的生命。」《2017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以「原。味」為徵件主題,正好提供大家一個回溯初衷的環境,期待創作者從中醞釀出韻味醇厚作品。
從文創素人到設計新銳的最短距離
《2016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三組優秀作品代表共襄盛舉,號召創作者一同參與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自 2015 年誕生,今年邁入第三屆,在短短 2 年中累積報名作品超過 350 件,堪稱是台灣近年崛起最快的文創徵件平台。《2016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聯展,更創下 25 天、逾 11 萬人次參與的紀錄,成功地讓百萬製作費得主「彡苗空間實驗」脫胎換骨,從文創素人變成業界詢問度很高的新銳設計團隊。
「彡苗空間實驗」是由 4 位年輕人樂美成、徐士閔、羅開、鄭又維組成的團隊,去年,他們融合了現代技術、材料、空間、生活哲學,打造出全台首見的大型創意遊具─ 由 6 組單人、雙人鞦韆架組成的《城市搖擺─ XYZ 嬉遊中》,初試啼聲就拿下了天空創意節提供的百萬製作費,展出期間,社群媒體甚至掀起一股「來去松菸盪鞦韆」旋風。展覽結束後,《城市搖擺─ XYZ 嬉遊中》更獲得宜蘭縣政府青睞,準備移往當地長期展出。
今年初,「彡苗空間實驗」立案成立工作室,正式投入商業運作,包括建設公司、商場、表演藝術單位的設計案陸續找上門來。成員樂美成坦言,目前的客戶有好幾個都是在天空創意節展覽體驗過作品後,當場找他們洽談合作的,「出現第一個客戶可能是運氣好,等到第二個、第三個客戶相繼出現時,我們才開始認真思考創業的可能性,這是在參加天空創意節徵件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黃金評審陣容 力挺文創好點子
《2017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的評審陣容一如往年堅強,剛卸下 2016 台北設計之都執行長職務的吳漢中,曾為江蕙、李宗盛打造演唱會舞台的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首度應邀加入評審行列,和水越設計創辦人周育如、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策展人林舜龍、及臺北文創基金會執行長劉麗惠聯合組成重量級評審團。
「設計影響城市是一種趨勢!」今年首度加入評審行列的 2016 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從 2015 年《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一開辦就非常關注這個活動,他觀察到,2015 年以台北捷運為靈感的百萬作品《城市任意門:Project Carrier》出現後,設計界開始有類似的創作跟進;而 2016 年以鞦韆概念打造的《城市搖擺─XYZ 嬉遊中》,更是近年「遊具革命」的絕佳典範,這些從公共議題出發的青年設計師作品,打破了外界習慣將文創產業與「小確幸」畫上等號的迷思,《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公共設計趨勢,開啟了設計與社會對話的大門,樹立出台灣徵件比賽的新里程碑。
扶植有創意、有想法的文創新鮮人,是臺北文創成立以來一直秉持的初衷,為了幫助經驗有限的文創新鮮人跨出徵件第一步,《2017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特別企劃為期一天的「好點子創意營」,邀請多位文創設計專家分組帶領學員展開腦力、創意激盪,傳授創意發想、企劃提案要領,協助文創新鮮人與實務接軌,一起加入爭奪最高百萬製作費的行列!
《2017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資訊
徵件活動自 4 月20日起至 6 月 26 日受理報名,凡具中華民國國籍之個人或經政府核准立案之公司、法人、社團組織、學校系所等,皆可以個人或團體之名義報名參加。報名組別依製作費區分為 100 萬組、50 萬組、30 萬組,每組各取一名優選,除獲得製作費外,另提供展出場地、評審諮詢指導、行銷宣傳等關鍵策展資源;為鼓勵更多獨具創意的作品參與,特設 10 組「好點子獎」,入選者可各獲得 5000 元獎金。詳細徵件資訊請參考活動網站
圖片皆為主辦單位臺北文創/提供
臺北文創 3 年有成,百萬徵集新世代的「記憶。狂想」
「山海銘印-臺東工藝設計展」 職人養成墊一拜師學藝到台東
翻轉文字上下左右的力量! 2017 好漢玩字駁二登場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