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可尚導演走過半生,透過《時光中》與父親對話(圖片由七日印象電影有限公司提供)
沈可尚,第一位讓台灣賽鴿飛上國家地理頻道的導演,為了讓全世界看到賽鴿實況,差一點命喪大海,後來,這部耗時兩年拍攝的紀錄片《賽鴿風雲》讓他榮獲了 2006 年電視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播)獎。2013 年,沈可尚更憑藉著紀錄一位單親爸爸和自閉兒尋常生活的紀錄片《築巢人》,橫掃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等大獎,並再度獲得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播)獎的肯定。
在紀錄片領域取得的卓越成績,很容易讓人忘記沈可尚其實是台灣少數在紀錄片之外,還能橫跨劇情片、實驗電影、及商業廣告的全方位導演。
今年,身兼台北電影節總監的沈可尚,在忙於籌辦台北電影節 20 週年活動的同時,終於要透過紀錄片《時光中》,觸碰過去 30 年來最抗拒的主題 ─ 父子關係,這也是他重啟與父親對話,冰釋前嫌的重要一步。
走出半生 歸來仍是少年
17 歲的沈可尚曾是叛逆搖滾少年,數學教授的父親反對念美術系,他不願受困於僵化體制,背著書包、揣著身上四百元鈔票就離家出走,這一逃就是五年。退伍後,終於鼓起勇氣按下家中電鈴,父親見到他的面,沉默許久後說出:「去洗手吃飯。」
即便娶妻生子成為人父之後,沈可尚與父親千絲萬縷的糾結未能化解,身上流著相同的血,彼此卻是遙遠星球的陌生人。「但幾年前母親生病住院,我才開始意識到父親逐漸老去,老到我不能再恨他。」於是他嘗試逐步靠近父親,但心裡的鴻溝難以在一夕間弭平,所以當接到公視的拍片邀請時,「想拍一部與父親和解的影片」念頭也從心中破土而出。
過去三十年,沈可尚鮮少與父親見面,遑論談心,今年春節,沈可尚第一次隔著攝影機的距離,戒慎恐懼地與父親展開互動,這次的嘗試對他來說是緊張大於感動的,「要舉起攝影機面對家人,對我來說真的是太困難、太嚇人了!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
他先跟父親聊著最無害的電影話題,影片中父子一來一往,看似平淡的家常對話,心理始終掛記多年逃家的那一段過往。沈可尚這一次不再是旁觀的導演,而以影像介入他與父親,用創作填補內心缺席的遺憾,也私心想連結起日漸凋零的家。
越界,以漂泊之名
《築巢人》封面的父親在暗處樓梯間獨自搬運摺疊式腳踏車,走向出口,似乎隱喻父親獨力照顧自閉症兒子的漫漫生活。(圖片由七日印象電影有限公司提供)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與世界脫鉤的角落,那怕身邊再多人陪伴,仍會感到寂寥。翹家,是沈可尚與原生世界脫鉤的方式,也是他人生中最混亂、最豐富的旅程。一夕之間拋開家庭保護傘之後,身無分文的他曾臥睡在地下道,為了養活自己,在超市、麥當勞、唱片行四處打零工,努力從荒蕪中找到活下去的節奏,「從一無所有到能跟世界共處,這是一段複雜的過程,所以你也會開始關注,跟你一樣身處在中心邊緣的人。」
年少漂泊的經歷,對沈可尚日後創作產生了絕對的影響。初入中年後拍攝的作品,如《遙遠星球的孩子》、《築巢人》、《昨日的記憶》、《來的及說再見》,鏡頭開始朝向自閉症、失智、癌症病人各種邊緣主題,揭露人們不願面對的複雜人性和殘酷真相,「我不曉得自己為什麼會一直去關心面對老病死的人,可能是別人難以了解,他們也有口難言,處在這個世界上如遺世獨立。」
創作是不斷的思考、辯證、反省
早年玩樂團的搖滾少年退伍後,考入台藝大電影系,也靠著配樂賺取生活所需。沈可尚說:「我 18 歲到 28 歲,生活費都是靠音樂賺來的。」但畢業後,沈可尚出乎意料地選擇從業電影,只因為電影給他的歸屬感比音樂更多。原來,沈可尚的心中一直有個宇宙,每個人在這裡都是獨一無二的一顆星球,跟著一群電影夥伴去戰鬥,就像在宇宙之旅中與其他星球相遇,然後彼此撞擊出無窮的可能性。
然而,在創作的宇宙中,沈可尚還是在自己的星球,在一片虛無中,聆聽內心的不安、困惑,不斷自我精神分析,不停透過紀錄與詢問「Why?」來反芻自身。當開始對這世界有知有覺,就是創作的源頭。「能想到、會夢到,我才會去創作。」沈可尚也視自己的夢為禮物,常在床邊擺著筆記本、錄音機,醒來時立刻記下內容。
沈可尚說自己很淺眠,夢境與現實相去不遠,甚至甦醒後仍會錯把夢境當現實。拍片之於他,也似在虛構與真實間交織重合,「拍劇情片的時候,我很希望是真實事件,所以會想盡辦法讓真實的感知在拍攝空間中發生。但拍紀錄片時,又好希望如劇情片,想去涉入被攝者的世界。」但不論是紀錄或劇情片,沈可尚都會保持一段觀看的距離,再慢慢收斂成心中冀望的藝術形式,他認為這是創作最神祕而有趣之處。
擁抱感性,張開知覺
《與山》劇照(圖片由沈可尚提供)
沈可尚現在已練就揮灑直覺,在拍攝現場能自然操作客觀物理條件,來催化出主觀化學變化,但一開始可不是這樣的。沈可尚舉學生時代拍攝畢業製作《與山》為例,對他來說,這部曾獲得台北電影節獨立創作最佳劇情片、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並入圍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的影片,當初拍攝過程完全是個災難。
「第一天拍完後就停拍,因為感覺到我們都在演戲。但當時經驗太淺,當下無法敘述,只感覺全身不對勁。」沈可尚只好把同學全部趕下山,自己關在山上的廟裡修改劇本。他也發現,過於技術化的攝影機運作、漂亮打光,讓身處其中的人不自覺想慎重表演,但初出茅廬的學生團隊還無法駕馭,沈可尚乾脆放棄所有電影技巧,回歸最簡單的拍攝方式,這才完成了人生第一部代表作。
「多年後我才慢慢體會,感覺是要被聆聽和尋找。雖然事前可做很多預想,但拍片現場有它自己的節奏和氣氛。」已過了不惑之年的沈可尚,終於學會以謙遜和溫厚來面對這個曾經讓他怒氣沖天的世界。
與 20 歲的北影,一同打破電影框架
沈可尚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台北電影節大獎,他自認為是「台北電影節養大的孩子」,因為這段深厚的淵源與情感,沈可尚在 2017 年毅然接下台北電影節總監重擔。
今年適逢台北電影節 20 週年,沈可尚不由得想起自己 20 歲生日的心境:今天開始就是成年人了,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裡!喜悅的同時伴隨著更重的責任。如今遭遇另一次 20 歲,沈可尚知道,北影必須承先啟後,創造未來。
台北電影節今年的主題是「打破框架」。其中,「電影正發生」單元將探討最新的 VR 技術如何改變線性敘事,讓觀影經驗從單向的凝望,變成雙向的互動。為此,北影特別邀展 14 部國際 VR 影片,超過半數曾入選威尼斯影展、日舞影展或翠貝卡影展,更有 3 部互動式作品,可說是台灣最完整的一次當代 VR 策展。
影展「異境真實」單元,也挑選難以界定,遊走紀錄、劇情、實驗類型的跨領域創新作品。同樣是台灣少數身棲多元類型的影像創作者,沈可尚形容如作家用一支筆可書寫出詩、小說、散文、報導等不同文體,當影像創作者對題目投射出情感後,自然流露不同的取向於影片書寫,無須受到類型束縛,只需盡情開展電影語言的想像。
--
臺北文創基金會致力成為扶助新秀的文創平臺。自2015年起,舉辦年度徵件活動──「天空創意節」,提供高額製作費100、50、30萬元,更提供年輕工作者業師指導、展演空間與行銷資源,協助年輕創意工作者展露頭角。想要知道更多文創資訊,請追蹤 官網 和 粉絲頁
世界最大「垃圾進口國」!《塑料王國》揭中國廢料工廠底層悲歌
荒涼人間地 斜陽孤鳥來,李幼鸚鵡鵪鶉-傳奇影癡與時俱狂
【電影吞食部】2017 台北電影節的急速 + 有限點評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