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界與愛好影像文化必訪的藝術展館,鄰近台北車站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正式敞開大門,首波檔期更一次獻上三大展覽,包括由教授林宏璋策展的台灣攝影策劃展《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國際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則由現任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展覽企劃總監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策劃;以及記錄臺北館文資修復歷史的常設展《跨・交・通》!
歷時許久終於成立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終於有單一展館足以收藏歷經台灣歲月時光的珍貴攝影文化資產,除了落腳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老古蹟外,目前典藏更超過1.1萬多件,由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成立,目前在國外的珍貴攝影作品,都有機會陸續回到台灣的懷抱。本篇則一次開箱首波三大展覽亮點!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探討20世紀中期前的臺灣攝影史
以鏡子做為攝影的隱喻,《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從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視角,探討20紀中期以前的臺灣攝影史脈絡,並邀請 9 位當代攝影家以「藝術研究」計畫介入,作為展覽脈絡的回應與補遺。
策展人林宏璋說道,如果以一句話來呈現我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策劃第一檔臺灣攝影展的自我期許,就是如何進行台灣攝影史的書寫任務。《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展覽探討的是拍攝者、被攝者、照片觀者間的三角關係,不是套用西方攝影史的既定方法,而是以台灣為本位,不卑不亢地書寫台灣的影像歷史。
展覽中涵蓋超過 600 幅珍稀的早期台灣影像,出生於英屬殖民地的聖朱利安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英籍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以及開業於香港的華人攝影師賴阿芳(Lai Afong)等,為 19 世紀最初記錄下臺灣的攝影家。展覽中最早的臺灣影像,可以追溯至聖朱利安.愛德華茲所拍攝的一系列臺灣原住民的肖像(1869-1870)。
本次展出數本寫真帖中,隱含著多重的殖民與觀看角力關係,例如《臺灣和澎湖群島的回憶》在甲午戰爭後的1896年出版,佚名的拍攝者以旁觀者視角,如實呈現清領時期臺灣的傳統生活與社會樣貌。
▲小川一真出版,《臺灣和澎湖群島的回憶》
1914 年(大正三年)發行的《臺灣寫真帖》則記錄了台灣各地的風土民俗。日治時期台灣人於各地開設的寫真館,如「二我寫真館」、「林寫真館」、「金淼寫真舘」等,則呈現另一種政權治理下的攝影視角。戰後台灣的第一代攝影家郎靜山、彭瑞麟、鄧南光、洪孔達、張才、李鳴鵰等所拍攝的時代地景及日常生活影像,則萌發了具有自我意識的攝影觀察,攝影也逐漸成為一種掌握社會脈動及具現創作意識的載體。
▲(左)李鳴鵰,〈淡水河口〉;(右)林草,霧峰林家生活——花園中的兒童與女僕
▲(左)聖朱利安.愛德華茲,萬金庄的平埔男子;(右)金淼(金淼寫真館),中壢神社鎮座祭舞踊紀念
▲施強(二我寫真館),男子合照
▲約翰.湯姆生,荖濃溪旁森林覆蓋的山丘
▲張才〈雅美舟下水儀式系列5〉
同時展覽委託 9 組當代藝術家,包含陳敬寶、高俊宏、張乾琦、曹良賓、梁廷毓、陳飛豪、 NIJ 鬼島踏查日記、新加坡影像研究學者莊吳斌,以及菲律賓藝術家希林.施諾(Shireen Seno),以「藝術研究」計畫方式展出,轉譯或重新詮釋攝影資產,回應臺灣早期攝影史的脈絡,探究多元歷史書寫的可能。
高俊宏以約翰.湯姆生《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中的福爾摩沙旅記部分為本,攜手高雄甲仙在地「湯姆生之路」研究者游永福,共同組織現地考察。
陳敬寶從彭瑞麟擺盪於「純美術」(fine art)」與記錄之間的兩種攝影取徑出發,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曹良賓則以鑽研英國人喬治・尤維達爾・普萊斯(George Uvedale Price)的《北福爾摩沙的回憶》時遭遇的困境為起點,歸納出幾組關鍵字,如圖書、檔案、分類、典藏、價值等,並透過錄像的方式再現及轉化。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全球巡迴的亞洲唯一一站在台灣!《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由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展覽企劃總監、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策劃。呈現攝影自20世紀以來,在西方社會和藝術領域裡的發展;展覽以西方的攝影、藝術和時代脈絡為主題,但它對攝影的功能、角色,以及影像之於人類集體文化之重要性的思索,亦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期待深化探討的重要議題。
展覽從一張超現實主義大師曼.雷(Man Ray)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灰塵滋生》(Dust Breeding)出發,此張照片以達達主義倡議者杜象 (Marcel Duchamp)工作室裡當時(1920)尚在創作的作品──蓋在一片玻璃上的灰塵──為拍攝主體。這幀令人費解的影像既是一份紀錄文件,也是一件藝術作品,同時又是一件藝術作品的紀錄文件,更於1922年首次發表時被稱作「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
策展人卡帕尼於是從《灰塵滋生》所指涉的複雜寓意與扮演的多重角色汲取靈感,進而透過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以降的戰爭、災難影像與觀念藝術創作等66組的多元選件,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灰塵」的各種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
▲曼.雷(Man Ray)、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灰塵滋生〉(Dust Breeding),1920。銀鹽相紙,23.9×30.4cm。
曼.雷(Man Ray)的《橫渡大西洋 拼貼》以俯瞰視角拍攝砂礫上的煙蒂、火柴和紙屑,呼應《灰塵滋生》中蔓衍的塵土。
▲曼.雷(Man Ray),〈「橫渡大西洋」拼貼〉,1921。銀鹽相紙(藝術家用鉛筆親筆在背面寫下日期和作品名稱;出版註記為另一人所寫),21.8 × 16.2cm。私人收藏。
紀實攝影大師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則透過《孩童之墓》述說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沙塵暴侵襲下的艱苦生活。
▲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孩童之墓〉(Child_s Grave),1936。銀鹽相紙,25 × 20cm。私人收藏。
日本攝影大師東松照明鏡頭下帶有超現實色彩的扭曲物體,實為《核爆後融解變形的啤酒瓶》,隱喻核災之於長崎的影響。
▲東松照明,〈核爆後融解變形的啤酒瓶,1945長崎〉,1961。銀鹽相紙,33.7 × 33.9cm。Center for Creative Photography, University of Arizona收藏,Shomei Tomatsu ‒ INTERFACE 版權所有。
法籍攝影藝術家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以一張空拍戰後科威特沙漠的《因灰塵滋生而起》,延續自身創作中對於人為災害的關注,同時致敬曼.雷的《灰塵滋生》。
▲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因灰塵滋生而起〉,1991-2007。黑白攝影,彩色輸出於紙上,157.2 × 201.8 × 3.02cm。藝術家與巴黎 Jérôme Poggi 藝廊提供。
記錄、反思災禍之餘,影像創作者亦致力於探索灰塵與攝影工業的微妙關係,本次開箱的另兩件作品分別由加拿大攝影師羅伯.伯利(Robert Burley)及史考特.麥克法蘭德(Scott McFarland)創作:前者捕捉柯達底片工廠的拆除現場,見證攝影產業的變遷;後者則以T恤擦拭鏡頭灰塵的詼諧影像,撥撩眾多相機潔癖者的敏感神經。
▲羅伯.伯利(Robert Burley),〈(拆除)紐約羅徹斯特柯達園區第 64 號和 69 號建築爆破實況 #1,2007 年10 月 6 日〉,2007(2015年印製),彩色照片,99 × 76cm。Stephen Bulger Gallery提供,Robert Burley版權所有。
▲史考特.麥克法蘭德,《鏡頭清潔》系列作品,2017,彩色照片、工作室灰塵,展示於訂製的彩色框,各60.96 × 63.5cm,藝術家、Division 藝廊、Monte Clark 藝廊提供。
《跨・交・通》呈現臺北館建築歷史與古蹟修復再利用歷程
除了兩檔精彩的攝影藝術展,常設展《跨・交・通》回顧「臺北館」走過的歲月足跡與修復再利用歷程。 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為二戰前臺灣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設計風格為和洋混合風格的「興亞式」建築,其特徵為現代簡潔屋身、日本趣味裝飾及東方樣式屋頂塔樓。戰後歷經「臺灣航業公司」和「臺灣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見證了臺灣建築史和交通史。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的進駐,使其轉型為推動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傳承、發展、溝通、跨域及跨國交流的類美術館空間,其在空間利用功能幾度轉變間,仍持續扮演「跨域、交流、溝通」的關鍵角色,賦予了古蹟以富含人文價值的新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拉近大眾與當代攝影的距離,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也發行《 PHOTOPAPER 相紙 》,藉由易於閱覽的報紙形式,乘載展覽資訊與當代攝影知識,讓攝影文化無痕融入大眾日常生活。《 PHOTOPAPER 相紙 》以疫情發生以來被廣為討論的「旅行」為核心主題,輔以「 2020 全球疫情下的攝影動態回顧」及「臺灣攝影場景側記」專欄,限量發行五千份,民眾可於各大美術館、藝文機構、獨立書店索取。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
預展日期:2021 年 3 月 25 日至 4 月 18 日(採線上預約制)
正式展出日期: 2021 年 4 月 20 日至 8 月 1 日
時間:週二至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 70 號(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301、302、303、305 展覽室)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預展日期:2021 年 3 月 25 日至 4 月 18 日(採線上預約制)
正式展出日期: 2021 年 4 月 20 日至 7 月 11 日
時間:週二至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 70 號(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201、202、203 展覽室)
資料來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延伸閱讀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亮點!老古蹟集結1.1萬件攝影、影像藝術藏品
日本「北村寫真機店」新宿旗艦店開幕! 6 層樓打造攝影控天堂
台北「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灣第一間攝影圖書館打造免費共享學習平台
追蹤大人物
大人物 Telegram |大人物FB|大人物IG |大人物LINE@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 [email protected]